12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举行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分别盘点了年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工作和产业发展情况。
西安图书馆内中国经济网资料图张羽摄
年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盘点
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发展质量逐步提升,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产业投资持续增长,产品和服务更加优质丰富,国际合作成效显著,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日趋活跃,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年前三季度,全国5.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7.6%。
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97亿人次,同比增长8.8%,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同比增长4.7%,出境旅游人数万人次,同比增长8.5%。
据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介绍,今年产业发展司工作的特点可概括为“一个文件、三项突破、四个亮点”。
一个文件
今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加强对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的统筹推进,我们在总结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经验模式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关于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政策文件,提出了9项政策措施。
为推动相关措施的实施落地,文化和旅游部于11月在湖南长沙召开了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推进会,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出席会议并讲话,就下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作出部署。
同时,我们与中国银联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将在文化和旅游消费支付便利化、消费信贷产品、入境旅游消费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
三项突破
“三项突破”分别是在
“推动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
推动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
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国际标准建设”
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在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方面,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开展的文化产业促进法起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各方基本认可、比较成熟的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目前司法部正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在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方面,12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正式批复同意北京市东城区、浙江省宁波市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通过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推动文化与金融合作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探索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新路径,总结形成若干行之有效、可持续和可复制推广的文化与金融合作模式,为全国提供典型示范。
在数字文化国际标准建设方面,11月28日,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批准“数字化艺术品显示系统的应用场景、框架和元数据”标准(标准号H..1)
这是继手机(移动终端)动漫国际标准(标准号T.)之后,我国自主原创、主导制定的又一数字文化产业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H..1标准的应用可以使美术馆、博物馆中的油画、国画等艺术品实现高清显示,进入千家万户,既可以解决馆藏作品得不到有效利用展示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产业的方式,推动美术馆、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应用该标准的产品已上市销售10万台,直接用户30万以上。
四个亮点
“四个亮点”是
投融资工作、
产业国际合作工作、
园区建设工作、
人才培养工作。
在投融资方面,举办了一系列投融资交流对接活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在深圳、重庆、郑州等地举办文化和旅游产业专项债券及投资基金融资对接交流活动,扩大文化和旅游企业债券及基金融资规模。
据统计,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发行的文化和旅游企业债券规模约亿元,同比增长5.34倍。
在产业国际合作方面,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开展“一带一路”文旅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征集与扶持,累计支持85个重点项目,投资总额约亿元人民币,涉及数字文化产业、旅游演艺、文旅装备等多个行业,涵盖近20个国家和地区。
举办了第4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论坛、第12届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为中外企业交流合作搭建高水平平台。
组织余家企业以“中国展区”形式集中亮相8个海外国际重点展会,帮助企业打通国际渠道。
在园区建设方面,
实施了年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支持8个园区服务能力提升重点项目,惠及4.5万家企业。
建立并上线运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目前,2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试验园区,以及10家创建园区,聚集了文化和旅游中小企业约6.5万家,从业人员.5万人。
年前三季度园区已实现营业收入.6亿元,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首次开展了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培养扶持工作,
通过举办文化和旅游创客、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和旅游投融资等多个专项培训,培训学员近千人次。
通过支持引导地方开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专题培训班,培训学员余人。
通过举办7场中国文旅产品国际营销年会系列论坛,培训近名涉外创意与经营管理人才。
参观者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展区走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年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盘点
“中经文化产业”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年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实现了工作有创新、效能有提高、惠民有实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抓落实、促改革,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和中央重点改革任务。
围绕中央深改办明确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今年6月在重庆召开现场推进会,指导各地按照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做好贯彻落实。
截至今年年底,有个县(市、区)出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占比83%;
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占比86%;
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分别占比68.5%、73.8%。
国家图书馆理事会正式组建,个公共图书馆、个文化馆启动理事会制度改革。
文化和旅游部还会同中宣部等部委制定《关于提高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的意见》,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提档升级,更好发挥服务民生的作用。印发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国家公共文化云为统一界面,向群众提供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
二是抓基层、强基础,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把农村、社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推动优质资源、服务下沉到基层一线,大力开展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
总结推广重庆等地“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等典型经验,特别是在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推动通过升级改造社会文化活动中心,针对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打造富有当地特色的活动阵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房前屋后、遍地开花”。
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文化积极分子和文艺骨干的力量,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和中央文明办共同实施“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等一批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对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进行大力帮扶。
推动“戏曲进乡村”工作常态化开展,年中央财政投入3.89亿元为个贫困地区乡镇共配送约8万场以地方戏曲为主的演出,为基层群众送上了文化大餐。
组织开展“文化暖心”慰问特殊群体专场演出活动、“文化暖心阅读惠民”主题阅读推广活动等,持续引导各地加大对特殊群体文化权益的保障力度。
加强基层文化和旅游队伍培训,年共开展包括远程培训在内的各类示范性培训83次,培训人数约42万人。
三是抓机制、提效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方式。
着眼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供需对接,今年3月在上海组织召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各地典型经验,特别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性做法。
建设国家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举办线上“文采会”,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搭建平台,截至目前成交金额达到4亿元。
指导长三角、大湾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城市举办区域性“文采会”,推动社会力量全产业链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继续鼓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城市先行先试,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排头兵",会同财政部研究制订《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办法》,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有序推进第四批示范区创建工作。
文化和旅游部还注重发挥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文化馆协会行业组织作用,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举办年图书馆年会、文化馆年会,引领行业发展。
四是抓活动、促创新,开创群众文化活动新局面。
创新活动组织方式,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让群众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
组织开展第十八届群星奖评奖,成功举办“永远的辉煌”--第二十届中国老年合唱节。
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一大亮点。
开展“年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活动,推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培育乡风文明。
同时,文化和旅游部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联合地方云共同打造“云上群星奖”“云上广场舞”“云上合唱节”,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台前幕后。
“云上群星奖”总访问量超过万人次,“云上广场舞”形成“广场舞网络大联欢”,“乡村春晚”网络联动吸引.7万人次在线观看。
春节元宵节期间各地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参与超过4.65亿人次,让全国观众在线上身临其境、参与互动,真正体现了时代感和人民性。
年全国乡村春晚将于1月上旬在浙江丽水举行启动仪式,在全国选取若干地区同时启动。
五是抓建设、促提升,推动旅游公共服务稳步发展。
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落实《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共建设旅游厕所2.23万座,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
进一步提升旅游厕所管理服务,把游客和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厕所革命”的最终标准,不断完善“全国旅游厕所管理系统”,与百度地图合作,开展旅游厕所电子地图上线工作,努力实现精准定位和动态监控。
目前已标注9.8万座,标注率82%。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个城市个厕所进行暗访抽查,推动建立旅游厕所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
文化和旅游部还启动了《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和《城市旅游服务中心规范》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
为推动文旅公共服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将选取一批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开展机构功能融合试点,为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北京傍晚锻炼身体夜跑的人中国经济网资料图郝欣摄
记者问答
问: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最新进展如何?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根据中央立法工作安排,年9月,我们14个部门建立文化产业促进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经过4年的努力和多次集中起草、调研论证、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而不是文化产业法或文化产业管理法,定位是非常明确的。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当前发展还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不足,结构亟待调整优化,文化企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
根据以上研判,起草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聚焦“促进什么”“怎么促进”两个核心问题,确定在创作生产、文化企业、文化市场等3个关键环节发力,在人才、科技、金融财税等方面予以保障。
目前,司法部正在推动后续立法工作,已于近期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及其说明公开征求意见,我们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心和支持促进法立法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配合司法部推进后续立法工作。
问:文化和旅游部在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
关于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我们主要通过这么几个做法:
第一,典型引路。今年3月在上海市组织召开全国公共文化产品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海市及“长三角”社会主体基础比较好,我们顺势而为,在现场把全国的文化领域同志请来,既参加“长三角文采会”,同时组织召开会议。部领导在会上做了有关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讲话。
同时,我们把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典型案例编册成绩,进行了宣传推广。这在全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还是很新的提法。
接下来,我们将发掘推广基层创新经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各地及时了解、掌握政府购买服务、委托运营、合作共建、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前沿信息和创新做法,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工作。
第二,搭建平台,开辟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今年以来,分别指导举办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大会以及长三角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展览会,产品门类涵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全产业链。
通过指导举办一批区域性“文采会”,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搭建平台、开辟渠道,打破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主体限制,形成面向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格局。
同时,我们还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提供产品展示、信息交流、产品交易的网上平台,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继续指导各地以线下线上结合、区域合作的方式,举办一批“文采会”,为社会力量常态化参与搭建平台。
可以事先给大家透露一个想法和信息,今天我们在和宁夏有关部门的同志商量明年活动的时候,他们谈到想和黄河九省搞一个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文化活动,同时,在活动期间,也举办黄河流域有关省份公共文化产品采购大会。
第三,创新机制。促进区域公共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落实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各地建立区域文化交流和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公共文化资源优化配置。
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区域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指导建立了长三角地区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等区域性交流合作平台,有力推动了区域内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其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开展区域务实合作,丰富合作机制内涵,推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问:文化和旅游部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继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
年是旅游厕所革命收官之年。
一是切实做好旅游厕所国家标准修订工作,完善旅游厕所管理与服务标准,推动出台验收与评定管理办法及指导细则。
二是启动全国所有A级景区旅游厕所电子地图上线工作,完善在线评价反馈体系,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设旅游厕所智慧管理,提升旅游厕所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是推进旅游厕所命工作重心由“建”向“管”转变,努力提升旅游厕所建设管理社会化、市场化水平。
四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督促各地务实推进旅游厕所革命。突出旅游厕所干净卫生、方便实用等功能,不贪大求洋,不盲目攀比,坚持因地制宜。
问: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请问文化和旅游部就贯彻落实文件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
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首次在国务院层面对文化和旅游消费做出专门部署,并明确文化和旅游部牵头落实。
《意见》印发后,文化和旅游部立即部署推进政策落实工作。
10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帮助下,召开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部际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任务分工。
11月,我们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推进会,就下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作出部署。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推进会精神,做好《意见》落实工作,重点推进以下八项工作:
一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推动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以融合发展拓展消费新空间,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培育具有文旅特色、兼具品质和效益、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文化和旅游业态产品。
三是点亮夜间经济拓展消费新时间,推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不断优化夜间文旅消费环境,丰富夜间游览产品、夜间演出市场,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四是用消费金融为文旅消费赋能,加大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力度,着力改善支付便利性,丰富文旅消费信贷产品。
五是改善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对传统演出场所和博物馆进行设施改造提升,推进文体商旅综合体、具有文旅特色的高品质步行街建设,引导演出、文化娱乐、景区景点等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ly/5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