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丽水市 >> 丽水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丽水,为何能征服全国各地的水文化专家抽

来源:丽水市 时间:2025/5/2
白癜风症状 http://www.bdfyy999.com/

日前,全国水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丽水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水文化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并实地考察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等水文化工程。

丽水为何能够吸引

全国各地水文化专家们的聚焦?

这离不开当地得天独厚的水文化传统,

更离不开当地对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丽水人民的母亲河是瓯江。自古以来,人们临水而居、择水而憩,孕育并遗存了以莲都通济堰、缙云古方塘、景宁英川堰等为代表的众多水文化遗产。

年以来,丽水启动了全域水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率先以县(市、区)为单位对涉水方面的古堰、古渠、古堤、古塘、古井、古桥、古渡口、祭水古庙以及相关碑刻文献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通过普查,基本查清了全市余处水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基本数据、保存环境和传承情况,形成了水文化遗产名录表,制作了水文化遗产主要点位分布图,编制出水文化遗产特色点位简介,展现瓯江水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这些众多的水文化遗产中,

哪些点位值得打卡?

一起来看!

通济堰

世界上最古老的拱形堰坝

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有一座古老而著名的堰坝工程——通济堰。它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获得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

通济堰是古代水利灌溉体系的典范,创下了拱型大坝和千年石函(水上立交“三洞桥”)等两项“世界之最”。其中,拱型大坝的运用减少了水流对堰坝单位宽度的冲击力,改变了水流方向,减轻了水流对堰坝护坡、溪岸的破坏。

自宋至元明清各代,通济堰经过多次续建整修,至今依然保障着浙西南粮仓碧湖平原60平方公里的灌溉。堰史、堰规、筑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也正因此,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成为了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

古方塘

瑰丽神话传说与亮丽景观并存

山顶有千年古方塘,塘水堪比玉液琼浆,独具神韵,风景奇秀。这就是位于缙云县胡源乡的古方塘(水库)。

古方塘是瓯江流域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始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年),并在永乐八年、嘉庆八年、民国二八年等年间多次修建。而在民间,这个方塘的来源还有一个瑰丽的神话传说:相传,缙云连年大旱,民不聊生,为此,玉皇大帝传令吕洞宾开凿古方塘。

现今,当地人依靠古方塘扩建成为古方潭水库,兼具防洪及灌溉功能。大坝顶部海拔米,坝长米,库容万立方米。在古方塘一侧岩坡上立有四块石碑,记录了修建历史。而年后为引水建造的配套设施——古方胜利渡槽(俗称天桥),无意间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景观。

 英川堰

浙南山区水利工程的研究样板

建于明代的景宁县英川堰,集防洪、供水、排水、消防等功能于一体,历经余年仍发挥功效,且人文底蕴丰富,为研究浙南山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例。

英川堰由堰坝、输水渠系、村内给排水工程三部分构成。堰坝就地取材,采用天然大块石砌筑而成。输水系统均为明渠,沿途设有拦水匝、泄洪口、灌溉孔、水碓(历史建筑)等。村内给排水分为若干个系统,至村中央水池。中央水池用条石隔成三区,前区为饮用水,中区用作洗刷并流至每户天井水池,后区作为冲污、消防之用。

好溪堰

见证丽水先民水患治理史

瓯江支流好溪,流经缙云县、丽水市莲都区,历史上因水患频发被称为恶溪。如今随着水患逐渐消退,人们便将恶溪改称为好溪。

位于好溪上的好溪堰,见证了丽水先民水患治理史。好溪堰始建于唐大中九年(公元年),由处州(丽水古称)刺史段成式主持修建,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好溪堰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通济堰并称东西二堰,其堰渠水系历代相沿并逐渐扩大。年起,堰水引入丽水城区,成为城中水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如今,这座千年古堰仍然发挥其巨大作用,并已成为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产业等有机融合的母亲堰。好溪岸边,修建起了“十里清风”清廉主题公园,可以看到丽水史上的清廉文化元素、名人家风家训以及历史上清正廉洁的名人故事,雕塑、壁画等形式生动形象,与自然生态相得益彰。

△“十里清风”清廉主题公园

来源:丽水水利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ly/1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