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位皇帝的私人別墅—紫禁城
——大地上的天空之城
毋庸置疑的
这位于北京市中心
年竣工的故宫
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从明朝皇帝朱棣开始
明清两代24位皇帝
都将紫禁城(故宫别名)
作为私人别墅
故宫
沿中心轴线排列
两旁铺展
南北取直
左右对称
按《周礼》中“前朝后市
左祖右社”的原则建造
以建筑的渐变
高低起伏组合成一体
气势磅礴
恢弘壮阔
天地之间
气味,声音,光线
稍纵即逝
被时光切割的记忆
构成了我们的生活
而对于这座城
我们几乎没有记忆
因为从前
百姓不能进入这座城
它的记忆只属于皇帝
皇帝的记忆
不能说
别人也无从知道
那些想象中
已经褪色的历史
如今依然清晰地封存
在这个空间
散落的碎片里
一座城
一座大的令人茫然的城
它是大地上
长出的天空之城
人在天地间
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秦时明月
汉唐风度
在这明清的城里
我们生活中
那些被称作历史的东西
可以被真实地触摸
走进这座城
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
都会留下与这座城
彼此映照的影像
成为与它记忆中的一部分
紫禁城
是一座镜子
天空,大地
记忆,未来
所有的地方
所有的时光
所有有情的生命
都刻在这一刻的映照中
被唤醒
至大无外—紫禁城
紫,是古人
心目中的王者之星
紫微,来自于天上
禁,是权力
来自于人,也是之于人
城,是这一片连绵殿宇
在大地上的辉煌建设
太和门广场和它
身后的太和殿广场
构成了紫禁城的中心
广场在中国的传统里叫做庭院,庭院来源于古人聚居的居住形式。在共同的空间里,一家人围拢的不单是安全,更是中国文化里相互关怀、照顾和守望的伦理价值和亲情。一般来讲,家庭越大,院子也就越大,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分支抽条,开枝散叶,秩序分明。皇帝以天下为自己的责任,以国为家,他所住的皇宫庭院,也层层相依,紧紧相连,成为现
在我们见到的伟大宫殿。
帝皇所在,便是宫廷。在家为庭,在宫则廷。传统民居,中轴对称,院落重门的格局没有改变。放大的空间营造出超越民居的大格局。它不仅可以应付这个庞大家庭现实生活的需要,还处处殚精竭虑,把王朝的秩序和信仰纳入其中,让帝王的生活成为权力的展示和伦理的示范。这里曾经是皇帝一个人的庭院,体现着天下一个人的权威,古代帝王以无限的权威在他的家国俯仰天下,就体现在这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空间里。
建筑的本质
是界定生命活动的空间
正如杯子的意义
是虚空的部分
而建筑物最重要的
正是没有建筑的部分
这些现代的语言
正是在重复着
中国几千年的智慧
实则虚之是
这个文化自然而然的精华
有容乃大—午门
它是紫禁城里最大的门,它矗立在紫禁城中轴线的开端,开启宫城的冷峻威严,它的布局、结构和形制表达着中国人对神圣的理解。它所处的方位和拥有的形态昭示着一种古老的和谐,它的造型和凤凰有关,它在曾经的国家仪式中,总是接受万人的跪拜。它就是午门,紫禁城正式的大门。
正午的太阳总是出现在正南方向,所以南门就是午门,坐北朝南的是天子,所以正南方向的午门就是紫禁城里最尊贵的大门。
午门的建制好像中国古代木建筑中的一个关键连接部件,榫卯。方位上属性至阳,却采取了带有阴性意象的凹形形制。这其中充满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意味,榫卯与它的外部空间形成的凹凸结构,指向阴阳和谐,标明有界与无形其实相对存在,印证和象征中国古代对天地人关系的理解,有容乃大是他的气魄。
古代典籍《周礼》中规定,皇宫的正门叫做雉门,雉,也叫朱雀,是传说中一种火红的鸟。午门凹字台墩上,是五座屋脊微翘的楼阁,形似五只举翅的大鸟,朱雀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人知道,倒是凤凰似乎近一些,所以民间往往称这里为五凤楼。
门虽设而常关,熟练掌握开合之道,才是真正的帝王。
公元年,一场惨烈的战争后,战败者被千里迢迢押到京师,当做战俘献给皇帝。这个仪式叫做献俘礼。明清两代,都在午门上演。成千上万的战俘颤抖着跪在广场上,不敢抬头。午门城楼的最高处,皇帝端坐。从这个位置俯望,战俘皆匍匐于视线下方的地平线上。威严的气势中,君王忽然粲然一笑,下令赦免,一切罪罚与恐惧,忠诚与背叛都化为乌有。
这就是午门,开合之间,威严与宽厚瞬间转换。
五凤朝天—午门
紫禁城的午门,从正面看有三个门洞,从背面看却有五个。其实,在午门正面东西雁翅楼下方,分别还有两个掖门,就像两个暗门。于是午门门洞便有了明三暗五的说法,这样的设计自然有特定的规制。五座门洞中,除了中门,剩下四个门洞都是为王公大臣进宫上朝设置的。每当早朝,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
《大明会典》记载,凌晨三点,大臣到达城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就要排好队伍。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文武百官走东偏门,宗室王公走西偏门,东西两个拐角处的左右掖门平时不开,只有当大朝之时,大臣们按照文东武西,分别从掖门进入。
今天
人们进入故宫
可以完全不理会过去的规矩
随意出入午门的各个门洞
包括居中的那个门洞
而在多年前
这座门洞是皇帝独享的通道
除了皇帝
只有很少很少的人
能从这座门经过
所以这条路又叫“御路”
皇帝之外,有一个人一生能从这里进入一次,有三个人能从这里出来一回。
进来的人是皇后。皇帝大婚,皇后的花轿在锦簇的仪仗簇拥中,沿着御道穿过午门入宫。这条御道就好像迎接新娘的红地毯。夫妻是人伦之本,中国文化更是强调阴阳和合,皇帝娶皇后入宫,自然要以天下最隆重的一条路迎接她的到来。春末夏初,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在紫禁城结束,这次考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接受皇帝的接见后走出皇宫,三位幸运儿得以享用了,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过的道路,这是天下读书人梦境中最漫长的一段路。金榜题名的读书人走出紫禁城,把以文治国的传统施于天下。
皇后从午门走进,为皇族血脉的延续带来希望,而从午门走出去的三个人则肩负皇帝的重托,去实现家国兴旺的理想。
四面玲珑—角楼
在紫禁城的四个角落上,各有一座角楼,它高居在紫禁城十米高的城墙上。作为城墙上的高点,它肩负着观察、守望和防卫紫禁城的任务。从明永乐十八年开始,它静静地站在这里将近六百年。它的形制,它的玲珑,护卫着这座宫殿的神圣,那是一段浮动着守护与尊严、生与死的年代。
今天,那段岁月已经渐渐被遗忘,它褪去了防御、镇守的历史角色,成为被我们眺望的那个美的存在。角楼,因为时光的洗礼,韵味十足,也许这时的它才有了远离尘世的自由感。因为它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到紫禁城的栖息之所。
紫禁城的建筑,除了符合功能与审美的需要,也都符合八卦阴阳之理,所以角楼也不会例外。它的修建是为了让二十八星宿中的角宿住在里边以镇守宫城。既然星宿下凡,那就要住大房子,而建筑以楼阁为大,那这四座大房子便取名为“角楼”。
从南往北眺望紫禁城,午门充满力量与庄严感,城墙则无处不让人感觉大气、厚重。而角楼的存在让城墙的延长线在末端向上微微翘起,厚重的城墙如大鸟的翅膀,顿时轻盈。角楼,由六个歇山顶交叠而成,三层屋檐共有二十八个翼角。十面山花,七十二条脊,吻兽共二百三十只,素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说法。这种科学而精妙的建筑结构使它成为紫禁城里造型最为复杂的建筑,科学与美完美地融为一体。
一缕微风
如手指般
在角楼的梁柱之间
弹奏着潺潺音符
原来的它
静静地守护者宫城
凝望着这个世界
而现在,却成为被人们
观望的最美的结构
它在水中的倒影如此宁静
如一位经历了风风
雨雨的老人般波澜不惊
生命的跃动在它自己的
乐章中得到休息
玉带天河—金水河
御沟春水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流入宫城才咫尺,便分天上与人间。诗人笔下的玉河,就是皇宫里唯一的河流:金水河。它的河水来自北京西北的玉泉山,山上的河水由北向南,一路变换着名字流入京师。这里它叫昆明湖。这里它叫昆玉河。而蜿蜒进入皇宫的这一支叫做金水河。河水的源头在西边,西方属金,金生丽水,金水河的名字便由此得来。
小河从西而入,进入紫禁城的这个庭院。在冷峻威严的皇城前廷,留下这条柔软的弧线。世上第一大皇宫的前廷,是小桥流水的格局,这是风水中背山面水的尊贵设置。明代这里曾经种植荷花,同时兼备分区排水、供水,防火和装饰的功能。本来只是一条沟渠,经过一番布置就成了一幅动人景象。
金水河隔开的两座空间,被五座石桥相连,相对于天安门太庙社稷坛的另外七座外金水桥,它们叫做内金水桥。
路和桥,在中国文化里总被赋予各种意义,其中有家国的礼法,更有做人的信条。五座内金水桥,居中的是御道桥,曾经作为皇帝的专用通道。桥面弧度比民间石桥更为平缓,皇帝坐轿入宫,前后轿夫只需轻抬轻放,便可以顺畅通过。御道桥边左右两侧是王公桥,只能进出皇亲国戚。最外侧两边的品级桥,才是大臣行走的通道。这些都是内金水桥的等级。
这条弧线,像一把拉满的弓,而五座金水桥,像是搭在弓上的五支箭。按照中国人的理解,这五支箭应该代表: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这曾今是人人所要恪守的精神法则。紫禁城里的这张弓,似乎要把这五个信念发射出去,让天下接收到来自家国中心的理想传递。
紫禁城是皇宫、是一座博物院、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
策导
棲栖宣广
依彤
海报
小为图片
Ami
文案
Ami、木桃
~End~
图文资料来自网络,改编仅限分享
亲,你喜欢在春夏秋冬哪个季节去故宫,喜欢故宫的什么,
请留言分享。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zy/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