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丽水市 >> 丽水市习俗 >> 正文 >> 正文

丽水地质灾害现状你知道吗今后五年将这

来源:丽水市 时间:2021-11-7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费用少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丽水市地质灾害现状

丽水市地质环境复杂,是全省地质灾害最为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地区之一,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种类型。全市地质灾害具有点多、分布面广、危害程度大、隐蔽性强等特点。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水文条件等自然因素关系密切,并大多受到修路、切坡建房、采矿、低丘缓坡开发、土地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因素的影响,而降雨则是最直接的诱发因素。

截止年底,全市已查明地质灾害点共处,其中崩塌处,滑坡处,泥石流处,地面塌陷12处,膨胀土1处。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发生或新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处,造成56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8万元。

通过应急排险、勘查治理、避让搬迁等防治工程的实施,已有处灾害点予以核销,不再作为今后主要的监管对象。截至年底,全市尚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处,其中,滑坡处,崩塌79处,泥石流处,地面塌陷4处,对户人,万元财产造成直接威胁。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是全市“十三五”规划和今后主要的防治对象,其中威胁人数30人以上的处,威胁人口人。

“十二五”期间,遂昌、景宁、莲都、松阳已完成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新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处,不稳定斜坡处,划分出个重点巡查区,总面积2.41平方公里,涉及人数人,涉及财产万元。

丽水的地质环境资源

(1)丽水市地质遗迹资源较丰富,在《浙江省级以上地质遗迹名录》中占37处(全省共处),以地质剖面类、地貌类为主;先后开展景宁、遂昌、缙云、青田、庆元、龙泉、云和7县(市)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共查明地质遗迹资源处;已建成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缙云仙都省级地质公园,景宁九龙山省级地质公园已完成挂牌仪式。、

(2)全市有遂昌湖山、缙云-云和2个地热异常区,地热资源成矿条件好,资源潜力大。目前已开发遂昌红星坪温泉旅游度假村,日可开采量立方米,水温37~40摄氏度,综合指标达到AA级温泉标准;已探明遂昌湖山乡香炉岗地热资源量8.01×千卡,地热田热储温度40.28摄氏度;对缙云县五云镇-壶镇盆地、莲都区碧湖盆地、松阳县松古盆地地热资源已进行了初步调查。

(3)青田、缙云各开展1处饮用天然矿泉水勘查工作,目前已办理探矿、采矿证,建立矿泉水保护地;已初步查明龙泉青坑底天然矿泉水单井涌水量~吨/天。

(4)丽水市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较少,仅莲都区和松阳县少量开发利用。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丽水市“十三五”时期打造“两山”样板,争当“双区”示范,力争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重要基础。

在系统收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资料及总结分析“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省、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浙江省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等法规和相关文件为依据,近日,由市发改委和市国土局联合编制的《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

该《规划》是丽水市“十三五”规划体系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十三五”时期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适用于全市范围;也是市属各县(市、区)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依据。

《规划》基准年为年、规划期限-年。

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与应急体系。已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全部消除,使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进一步深入,地质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地质环境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保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地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具体目标

——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庆元、龙泉、云和、青田、缙云5县(市)1∶5万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全面完成;8个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和新“五到位”国土所全面建设;已知地质灾害隐患消除率66%,威胁人数3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消除,减少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数3.71万人,新发生地质灾害处置率%;开展65个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提高。

——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更加深入。开展9个县(市、区)的1∶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总调查面积.5万亩;开展10个1∶1万农业“两区”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建立54.1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土地质量档案;丘陵山区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全覆盖;在丽水市主城区、龙泉市主城区各开展1个图幅的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开展1∶5万丽水莲都-碧湖城市地质调查和1∶1万碧湖镇城市地质调查。

——地质环境资源保护更加有效。新建3个省级地质公园和1个省级矿山公园;新建1个地质文化村和1个温泉文化村;新增9个地质遗迹保护点;新增地热1处;新增矿泉水保护地1处。

——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更加完善。新建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4处;新增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39处;新建土地质量监测点处。

——地质环境保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地质环境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管理、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等制度逐步规范;地质灾害隐患点核销机制初步形成;开展市、县、乡三级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

重点工程

(一)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行动

地质灾害隐患巡排查。组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对9个县(市、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学校、集镇、旅游景点、村庄等人口集聚区,以及交通沿线、重要基础设施、低丘缓坡开发区等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高中易发区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实现高易发区全覆盖,中易发区覆盖率达50%。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地质灾害分类和分级动态管理,建立乡(镇)重点巡查区巡查监测制度。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坚持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工程建设和农民建房等实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防范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工程

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和新“五到位”国土所建设;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重点巡查区群测群防;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报;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

(三)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与综合治理工程

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实施搬迁项目个,避让搬迁1.86万人。

地质灾害工程(应急)治理。实施工程治理项目个,解危人口1.85万人,新发生(或发现)工程(应急)治理率达到%。

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示范点。9个县(市、区)各建成1处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特色示范点(小区)。

地质灾害治理优秀工程。9个县(市、区)各建成1处地质灾害治理优秀工程。

(四)地质遗迹保护行动

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开展莲都、松阳2个县(市、区)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

地质(矿山)公园建设。开展莲都区东西岩、龙泉披云山、云和黄家畲-云和梯田3个省级地质公园和青田山口叶腊石省级矿山公园建设。

重要地质遗迹保护点(地)建设。对重要地质遗迹点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方案、做好标识工作。全市地质遗迹保护点新增9处。

地质(温泉)文化村。将“地质文化村”建设与“中国特色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有序推进龙泉下樟地质文化村和遂昌红星坪温泉文化村建设。

(五)热矿水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工程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开展遂昌县湖山乡香炉岗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医疗、温泉洗浴、温室等,推进温泉旅游度假村建设。

饮用天然矿泉水勘查。开展龙泉查田镇青坑底矿泉水勘查及保护地建设工作,详细查明矿泉水形成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泉水生产井位置及保护边界,调查面积50平方公里。

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开展莲都区城市规划建设区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地下浅部空间热能的调蓄能力,为开发与保护浅层地温资源提供储量及其所必须的地质资料,完成调查面积约.1平方公里。

(六)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工程

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在丽水市主城区、龙泉市主城区各开展1个图幅的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调查面积平方公里。

城市地质调查。开展1∶5万丽水莲都-碧湖城市地质调查和1∶1万碧湖镇城市地质调查,调查面积分别为平方公里和平方公里。查明城市发展的基础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问题,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数据库;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模型,开展城市规划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开展全市9个县(市、区)丘陵山区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总调查面积.89平方公里。

永久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开展9个县(市、区)的1∶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总调查面积.5万亩;开展10个1∶1万农业“两区”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其中龙泉市开展2个,其他8个县(市、区)分别开展1个;建立54.1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土地质量档案。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建设。引进新的监测技术手段,开展多元素、多方位的监测,将所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的监测信息纳入数据库,搭建专业监测网络。

永久基本农田土地质量监测。完成个土地质量监测点布设,9个县(市、区)均有分布,建立丽水市基本农田地质环境监测网,开展包括土壤、水、大气干湿沉降物等存贮介质中的有益有害元素等30余项指标的监测,规范监测技术,编制年度监测预警报告,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监测。建设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4个,均布设在莲都区。

(七)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研究。以青田县祯埠乡锦水村下个寮山体滑坡和遂昌县北界镇苏村村上村山体滑坡为案例,在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领导下,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同研究探讨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等制度;逐步形成地质灾害隐患点核销机制。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开展市、县、乡三级网络环境及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地质环境信息网站建设与系统集成。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创新,提升地质环境管理能力,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信息来源:市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孙蓓蓓排版:叶晓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xs/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