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习俗,在上千年的生产生活中,丽水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过端午节的习俗。除了与全国各地共同的吃粽子、喝黄酒、插艾枝和菖蒲等风俗习惯之外,莲都一带有吃卷饼,龙泉有划龙舟,松阳遂昌一带有采端午药和午时茶,庆元景宁一带有“献饭”敬重已故先人,还有人在身上佩带避瘟丹,张贴五毒符,以达到驱逐邪魅目的等等习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阳、重午、夏节、浴兰节、等等许多别称。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端午节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也是一个全球性的节日,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甚至于韩国江陵端午祭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遂昌县令汤显祖写的《午日处州禁竞渡》:“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从诗中可看出,丽水人民过端午节的情景,也多少可知,为何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在丽水并不盛行的原因。
提前一天的端午节而最为奇特的是,丽水的庆元、景宁、青田一带,有在农历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的习俗。为什么这些地方的民众要提早一天过端午节呢?据说在明景泰初年,括苍山人郑怀茂为首聚众余人,占据闽浙边界的黑风洞为寨,烧杀抢掠,奸淫妇女,勒索钱财,无所不为,搅得庆元、景宁、龙泉和闽北等地方百姓不得安宁。次年,庆龙景及闽北的各村百姓相约提前到农历五月初四过端午节亲人团聚,到五月初五,选数十位精壮汉子以送美酒、猪羊、粽子等礼物为借口,混入山寨内部,配合官军里应外合,一举攻破山寨,生擒寇首60余名,杀死山寇不计其数,获归被虏良家男女余人。从此,浙闽边界一带各村就将端午节改为农历五月初四,一直沿习至今。传说必竟是传说,丽水部分地方的群众提早到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的原因,已是无从确切考证,但是浙闽边界的群众提前过端午节的习俗却是一直沿袭至今。
六月十五的端午节
更有意思的是,缙云县大洋镇的一个叫漕头的地方,却是在六月十五过端午节。相传,大巷山殿杨虎侯王之子杨回到天台探母路过漕头村,恰逢妖魔作乱,驱逐妖魔除瘟神立下大功,漕头村人感怀杨回功德,建庙于山巅。杨回驱妖降魔之日,恰好是六月十五,从此该村民众就以此日子为端午节。到了这日,漕头村民均要担米粽上山拜祭。每次拜祀,均宰杀一猪,每户出大米斤半,米粽一盆,酒菜自愿,集中殿内敬献,同时,村中一长者要以长衫两件,悬于竹竿插殿前以招杨回来享用。礼毕,全村人要在庙内同吃。漕头村别具风俗,另树一帜过端午,全国绝无仅有。
“吃了端午粽,洗浴不肚痛”,“过了端午骨,棉衣远远丢”,“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挂菖蒲艾蒿这些谚语,表示了丽水的天气变化,表明丽水在端午节才真正的进入夏季,五气运行,百虫出动,五毒弥漫。莲都人端午节门前挂菖蒲和艾草的来历。明嘉靖年间,倭寇频频侵犯甬台温沿海,烧杀抢虏,严重危害沿海民众的生产生活。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年),倭寇多人,多次攻陷温州临山卫,乘势西犯,先后占领乐清、青田、丽水,并转掠松阳等地。朝庭为了抗击倭寇,升戚继光为参将,由山东调往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抵御倭寇的侵略。戚继光到浙后,招募当地的农民和矿工组成军队,并对这支军队进行了严格训练,更新了战舰、火器等装备,很快就使这支新军成为日后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这一年的四月初四日,戚继光率领俞大猷、卢镗等名将到丽水城外,准备次日端午节时攻打丽水城。因为戚家军中许多战士是丽水人,戚继光允许丽水籍战士偷偷传信给城内的家属,第二天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同时命令士兵,凡门口插菖蒲和艾草的家庭都不能伤害,使丽水城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而庆元、龙泉等地的民众,端午节把菖蒲和艾草扎在一起挂在家门口的两边,其意思又有不同。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艾草代表刀枪,在家门口两边正面朝上挂菖蒲和艾草,有着驱邪避害的意思。而邻近的闽北松溪、政和等县的民众,端午节却在家门口两边倒挂菖蒲和艾草,与庆元等地正挂不一般,有着类似春节倒贴“福”字的意思,表示“枪剑到”了。
献饭庆元、景宁、龙泉一带的“献饭”风俗。“献饭”风俗是一种尊敬已故老人,表达对已故祖先的思念之情,祈盼先人在阴间幸福,并祈愿保佑家庭子孙后代平安吉祥、兴旺发达。每年要在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四个节气“献饭”。“献饭”时,要准备六盘菜、六盅茶、六注酒、六碗饭和六副空碗筷,于这些节气的当天早晨,摆到圆桌或方桌上,并点上两副香烛,供先人回家来享用。而其中春节是在年二十七和年后初三的早上两次“献饭”,表明在春节这个重要的时节要请先人回来过年,并在年初三送走。在菜肴上,菜的品种上可以随行就市,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但一般是荤素搭配,家中常备的菜肴为主,数量上规定只能是六盘,不能多也不能少,对于为什么要用“六”,说法是六六吉祥,并保佑子孙六代兴旺发达。除了菜、饭、茶、酒规定六之外,可以随着节日的不同,摆上时令水果和粽子、清明果、馒头、年糕、汤圆等糕点。摆上菜肴、酒水开始“献饭”后,家庭主妇就要点上一把香,分别插到家的大门口、后门口和厨房门口等处,如果供佛的家庭,还要在佛像前插香。同时,要在厨房的门口,先烧几贴黄纸,表示受门神阻拦,在门口会有许多的孤魂野鬼讨饭吃,烧几张纸钱后就可以打发他们走了,让家中的先人可以安心的食用。祭祖的过程中,全家人要保持安静,小孩子也不能在边上观望和玩耍,以免惊扰先人而不敬。大约半个时辰左右,要在供桌前烧上许多的黄纸钱,酒、茶洒在桌前,燃放鞭炮,表示送别先人,并给带走许多的零用钱。收下来的菜、饭和果点,中午回锅后,给全体家人食用,带有平安吉祥的含意,尤其是身体不好的家庭成员和小孩子要多吃一点。目前,“献饭”的习俗在庆元、景宁、龙泉一带还是很为盛行,兴旺和睦的家庭主妇都是要“献饭”的。各家的“献饭”仪式大同小异,一般都是代代口述手传下来。
吃卷饼丽水城区人端午节吃卷饼的由来。端午节各地普遍是吃粽子,而丽水城区的居民与众不同,却是吃端午卷饼。据唐宗龙老前辈的博客介绍,丽水城区内民众端午节吃卷饼是有由来的。据传,卷饼古称“绢饼”,和粽子一样,也是为悼念大诗人屈原投江,以绢包扎菜肴投入江河,希以此物供作鱼类之食,而勿伤害屈原的躯体。随着时光的推移,民间不再以绢包束,而代之以平锅烤烙薄面皮卷菜而食,又以“绢”之谐音称为“卷饼”。从此,端午卷饼就成为丽水一道独特的风味小吃。
端午茶松阳、庆元等地采“午时茶”的习俗。在丽水的松阳、遂昌、庆元等地,有在端午节的当天上山采“百草”的习俗。据说,在端午节这天,春厦之交,五气并行之时,山上的百草都有药性,当天上山采收的草药,洗净晒干后,具有生津补气、清凉解暑、杀菌治虫的功效。尤其是在接下来的酷暑烈日的季节中,可以代茶叶泡茶饮用。这就是大家常常饮用的“午时茶”。采下的百草也可稍加晾晒后,泡水给小孩子洗涤,能有杀菌治虫、滋养皮肤的功用。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xs/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