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艺术院校,却经常有成群结队的学生写生作画。这里不见相声曲艺,却有一个个无名创客的传奇故事。这里不是科研基地,却能感受到乡村试验的无限希望——这里是浙江丽水市辖区莲都,一朵镶嵌于浙西南腹地的“莲花”。
莲都山环水绕,民风淳朴,生态环境领先全国,但综合经济并不发达,曾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主政浙江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八度前往丽水调研,留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论断,告诫丽水“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
近年来,莲都区委、区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凝心聚力,围绕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的发展主线,把旅游定位成第一支柱产业,不仅从旅游的“冷区”变成了“热区”,更以旅游激活了多种资源。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近期提出的“旅游+”理念,则为莲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头脑风暴,让旅游业从传统的附属产业转变为推动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让莲都变成“旅游+”的“先行区”、山区经济转型跨越的“示范区”。
“旅游+特色小镇”激活新动力
古堰、石桥、青山、流水。深秋的古堰画乡,美不胜收。天南海北的游客,在小镇的石板路上行走。每走一段,就能发现三三两两的学生在路边写生,他们有的画对面的参天古树,有的画街旁的小吃摊点,构成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
“景区到处都是创作素材,而且对写生学生免费开放。”来自太原学院艺术系的姚聪聪说,她和多位同学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赶到莲都,将在古堰画乡逗留一个礼拜。
古堰画乡横跨碧湖和大港头两镇,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一——通济堰的所在地,被誉为“人类农耕水利文明的活化石”。改革开放后,这里诞生了中国乡土油画派的典型代表——丽水巴比松画派。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当地画家作品并未如愿畅销,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制陶、弹棉花、打铁、酿酒、编草鞋等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古镇颇显萧条。
近年来,莲都依托当地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将古堰画乡打造成一个油画创作基地,创建国家4A级景区,“旅游+油画”的效应逐渐释放,景区先后集聚画商企业49家,画家52人,画工多人。全国有多家高等院校在此设立写生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创作学生超过12万人次。年,景区油画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达余万元。
“以旅游理念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和提升,创造了新的价值。”丽水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葛学斌说,“随着古堰画乡的发展,其方圆15公里的经济社会均受到辐射,除了旅游+文化艺术,旅游+传统手工艺、旅游+农业、旅游+创客等百业百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旅游+特色小镇’的效益不断显现。”
作为多项景区创客产品中的典型代表,“倪老腌”辣椒酱已成为淘宝网热销的辣椒酱品牌,年销售超万元,今年前三季度已达0万元销售收入。所有产品包装上都印有“古堰画乡”。创始人倪向明说,任何创业起步最难,他之所以从杭州转到莲都创业,并将产品的种植、生产和销售放在古堰画乡,不仅是被景区的人文气息,优越的生态环境所吸引,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在房租、税收、子女入学、营销等方面均予以帮扶。今年8月,古堰画乡荣膺全国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旅游的基础功能是通过制造核心吸引物,集聚人气;旅游的重要功能是通过产品吸引人气,集聚消费;最大的功能在于通过消费引导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跨越。”葛学斌表示,古堰画乡“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最让人引以为豪的,就是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也开阔了发展思路,拓展了致富渠道。截至年,景区及周边农家乐、民宿等休闲业态经营收入从年的万元增长至0多万元,多数农家乐年收入均超过20万元。
即便景美境优,硕果累累,古堰画乡仍在砥砺前行。如今,政府每年投入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景区植被恢复、河道疏浚、古树保护等,景区成功列入浙江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葛学斌表示,莲都目前正全力推进古堰画乡小镇“景镇融合”发展,力争通过3年努力,把古堰画乡创建成国家5A级景区。
与“旅游+特色小镇”同步推进的还有“旅游+城市”。在去年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莲都城区打破了原有“一江两城、一居一工”的格局,以“旅游+”的理念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将中心城区规划为“北居、中闲、南工”,强化中闲平方公里区域的旅游开发,让旅游植入城市,让城市融于山水。葛学斌透露,鉴于“莲”独特的文化、旅游、社会价值,莲都还计划在全域扩大莲花栽种面积,并开发系列莲产品,建设“中国莲都”,将莲都打造成以旅游为引领的服务业主导的新型城市。
“旅游+美丽乡村”催生新经济
经过国庆假期的试营业,莲都利山村民宿日前正式开业。开业当天,村子里陆续开进几辆来自江苏、上海的旅游大巴,区委、区政府四套班子领导同村民们一起聚到村口,唱起山歌,敬上土酒,迎接远方的客人。
“以前我们这里很穷,外面的女人都不愿意嫁进来。”利山村支书徐联法介绍,利山村是比较偏远的畲族山村,之前多数村民都在外面的木制厂打工,户均年收入不到2万元。9年,利山完成旧村改造,一些没人看管的民房变成了“老鼠窝”。这两年,有企业进村搞乡村旅游综合体,部分村民将房屋租给这些企业,每年1万多元租金,自己仍在外打工。
今年5月,葛学斌到利山村调研,提出一定要让百姓参与旅游,共享发展成果。他建议利山村从附近的古堰画乡景区“引流”,发展特色民宿业。一开始,村民并没有自主开办民宿的积极性,担心赚不到钱甚至赔钱。“提振群众创业信心最难,谁能转变农民的观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谁就能占据主动。”葛学斌认为,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小,改变发展方式的确不适应。葛学斌开始将利山村定为自己的联系点,一周往村里跑两三趟,动员村支书徐联法带头开办一家特色民宿。然而,徐联法妻子对此并不赞同,甚至以“不烧饭”逼迫徐联法放弃。
为了表明发展决心,莲都区委、区政府出台补贴政策,给特色民宿每个房间补贴元,公共设施按每平方米元到元补贴,免费提供教育培训,帮助农民提高接待能力,做好推广营销。有了政府“撑腰”,今年7月,徐联法终于说服妻子,一起辞去工厂工作,个人出资60万元,开了一家拥有7间精装房的特色民宿。随后,村里其他人开始跟进,慢慢有了多张床位,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农产品购买等服务。国庆期间试营业,户均增收过万元。“自己经营的收益,肯定比收租金强,这几个月已经有很多务工人员陆续返乡,现在有24家正在装修。”徐联法说,全村民宿床位年底将达到多张。下一步,他计划带领村民在村中增加一些儿童游乐项目。
利山村的案例,仅仅是莲都“旅游+”催生民宿经济的缩影。短短几个月时间,莲都坚持“全员参与、全域推进、全民发动”理念,方法上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在年内确定了12个民宿特色村创建点,同时出台《莲都区民宿经济发展服务指南》,建立莲都区民宿建设专家指导团,每个村由副县级以上领导及区相关部门直接联系帮扶,要求每个村要形成“植入一个主题、导入一个工商资本、建立一个盈利模式、形成一个共享机制、健全一个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每月底对各村推进情况进行点评、分析。
区委书记“格外热衷于旅游民宿”,有干部起初并不理解。葛学斌多次公开讲话表态:莲都要依托“旅游+”实现“三美融合、主客共享”,创造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民宿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乡村、旅游、文化和创意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莲都需要通过发展民宿开渠引流,聚集消费,带动百姓富裕,这是一件“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的好事,必须坚持把民宿经济培育成新的增长点。
如今,在莲都区每个科级干部的办公桌上都摆有一本“主题村落”建设专题学习资料,内有国家、省、市、区各类相关文件。更让人点赞的是,莲都科级以上干部自发组建了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ms/7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