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土生土长的丽水女孩
一年前她到台湾实践大学就学
今年暑假回到家乡
再一次踏进家乡的小巷
小巷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她惊叹
提笔写下了自己的心情札记
字里行间透露着浓浓的乡愁
从前惯做神仙梦
我走进陌生又熟悉的小巷。
它地铺青砖、墙带丹青。
画中乡绅南园赋诗弹琴斗茶行酒令,嘲笑我现世庸俗。
它挂处州地幅,贴丽水旧照。
一串历史风俗哗啦流来,暗叹我不懂乡愁。
放学孩童走过融在阳光里的缟黄,嬉笑一声。小黄狗奔过古井时,忽来一段明代戏文,时空撕扯,夹杂一点淡草药香。
这是我家乡丽水的小巷,我不自觉庆幸起来。
但这其实不是我记忆中的小巷。
一年前,你也肯定认得,起伏的墙面、不平静的地面,还有塑料垃圾。
不明朗的小巷在整洁与凌乱,新与旧,文明与落后,历史与现世间艰难生存。
但是我接受了它。
因为在我认识它起,它就是这样。
不太整洁不太文明,但很自然平和。
我是土生土长的丽水人,生于三岩寺,学于中山街。
我的母亲非常喜欢带我去看古弄,她穿行其间,在黄旧土房旁,感受真实的旧时光。
所以当我得知文明小巷以乡愁为主题时,我很诧异。
在我看来,保留原件才能保住乡愁,有谁会对一面崭新的墙落下旧时的泪?
而文明,注定是一场革新。
只是,当枝叶无法生长的更高时,有一种做法是适度削掉。
政府在旧物遇见文明瓶颈时,选择了适度改良,既改又保。
于是,
原本平静的墙体,换了新砖,整洁有触感。嵌进了故事,温暖热闹。
总有人对着墙内俏丽的旧卡碟看个不停。
也总有人看着好人榜,心里暗夸一下隔壁老章的行侠仗义。
肯定还有人看着牌子指示,往前30米为XX宫旧址,往前一看啥没有,留下一抹空白。
前人用另外一种方式建造文明。
如今我们用文明的方式保护文明。
而原本不平静的路面,铺上新砖,平静安全。保留古井,饮水思源。
总有老人在漫步。
也总有小孩在奔跑。
肯定还有人,下班路过,放松穿行。
前人踏过坑洼的历史,
如今我们有能力保障未来。
哪天你也走进小巷。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巷春色。
它地铺青砖、墙带青丹,画中乡绅南园赋诗弹琴斗茶行酒令,反衬现世庸俗。
它挂处州地幅,贴丽水旧照,一串历史风俗哗啦流来,触发老辈乡愁。
它尊其为先生也呼其名,缅怀名士,金玉其外也金玉其中。
它以豆荚为椅,以工序为像,酱油漏勺母亲一问我三不知。
它还深谱成像与灰阶,通晓摄物相魂,几位摄影家奋斗出的星火,借风燎原。
孩童走过融于阳光里的缟黄,嬉笑一声。
老苍坐在凉于树荫里的松柏绿,蒲扇一摇。
小黄狗奔过古井时,忽来一段明代戏文,时空撕扯,夹杂一点淡草药香。
政府的文明创建,加深了旧色彩的同时,成为新一代的故园印象,延伸出新的乡愁。
我不简单认为这就是文明,但我知道,它们是文明的土壤。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ms/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