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驶进了21世纪,丽水民间表演艺术的传承发展既面临着无限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的传承发展机遇在于其进入了一个备受政府重视、备受政策扶持、备受百姓呵护的良性发展时期;它的挑战制约在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审美娱乐情趣的改变、研究缺失与学术匮乏的困惑、保护失当与传承断档的制约。然而,只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静态保护与活态保护的关系、形态演绎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挖掘整理与开发应用的关系,丽水民间表演艺术必然会步入更加光彩夺目、璀璨辉煌的新时代。
△缙云婺剧
一
传承发展环境的优势分析
△处州乱弹
1.政府重视的优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鲜明地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是我党在结合时代要求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的总体规划,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每年陆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年2月,文化部发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年12月,科技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发出了《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中共丽水市委也于年12月作出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为丽水民间表演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发展机遇,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报告都提出“弘扬中华文化”的要求,“中华文化”既包括诸如儒家思想、唐诗宋词、书法绘画、古典小说等精英文化、经典文化、正统文化,也包括民歌民谣、岁时节令、民俗曲艺、民间工艺、民间演艺等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这对那些认为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不能登大雅之堂,上不了台面,甚至不将其视为文化的思想进行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为弘扬中华文化,发展民间演艺事业指明了方向,树立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各级党委、政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的建设。由此可见,丽水民间表演艺术的传承发展进入了一个备受政府重视的良性发展时期。
2.“非遗”保护的优势
构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脉,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山脉的传统文化,它是区别民族之间的永恒标志,是支撑民族脊梁的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标志和文化个性的表达。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使得“非遗”保护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鲜明地提出了“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要求。中共丽水市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提出:“实施文化遗产传承计划,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立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投入,努力推进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切实做好传承人保护工作,推进各类传承基地建设,促进活态传承”,“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民族传统节日标志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着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共享体系。做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要求措施进一步为丽水民间表演艺术的保护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
丽水悠久的人文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智慧的乡风民俗,造就了蕴藏丰富、种类繁多、特质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丽水民间表演艺术的各种基本形态,几乎都被列入县、市、省、国家各级“非遗”保护名录,使得众多演艺项目的形态和内容保护、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保护措施、保护经费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的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尤其使得一些濒危的演艺项目得以“临终抢救”。这意味着从此丽水民间表演艺术进入了“非遗保护”的新时代,意味着它的历史认识价值、文化创新价值、文化多样性价值、艺术科学价值等得到了进一步认识和发挥,丽水民间表演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争奇斗妍,丽水民间表演艺术的传承发展进入了一个备受政策扶持的良性发展时期。
3.民间需求的优势
丽水民间表演艺术伴随着丽水民众的生活已经走过千百年的历史,虽然一些丽水民间表演艺术因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转型等原因,出现了一些后继乏人的濒危现象,但是,它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丽水民间表演艺术在当代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丽水民间表演艺术作为丽水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朴实的文化因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血脉,早已伴随着丽水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定势融入了人们的身心之中,丽水民间表演艺术已经成为丽水的一种文化符号和印记永远储存在了每一个丽水人的心中,这就是丽水民间表演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得以传承的保障。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民间的信仰崇拜受到了充分的尊重认可,民间的风俗习惯被提升为传统文化加以传承保护。当下,丽水民众百姓的心态和初衷是共通的,驱邪消灾,强身健体,迎吉纳祥,富贵荣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纪念先贤,祭祀祖先,教育后人,从良向善,忠孝节义,美化生活,人情世故,人生礼仪,互助互爱等诉求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迫切和强烈,而这些诉求和愿望又都是民间宗教、民间信仰、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的深层次文化意蕴,与民众的需求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丽水民间表演艺术既有农村乡土的“民间”成分,又有市井平民的“市俗”成分,是民间宗教信仰、民间风俗习惯赖以表现的重要手段。它的娱乐审美功能、宗教信仰功能、养生休闲功能、经济联谊功能就是平民百姓参与社会活动、知晓人情世态、祈求神灵庇佑的重要载体和通道,也是平民百姓日常精神生活中的审美选择和感情寄托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尤其是在当下,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保留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重新认识一些被遗忘的优秀的民间文化,唤起人们的民族传统记忆,认识本土文化,寻找文化认同感,不仅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举措,而且也已成了民间百姓的共同认识。由此可见,民众的迫切需求为丽水民间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丽水民间表演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招人喜爱,令人青睐,丽水民间表演艺术的传承发展进入了一个备受百姓呵护的良性发展时期。
二
传承发展环境的劣势分析
△乡村春晚
1.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制约
丽水民间表演艺术如同所有优秀的民间艺术一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结晶,是凝结了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的文化瑰宝,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丽水民间表演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可以断定,任何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的存在都只是一个过程,时代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这就必然存在某些民间演艺失去既有的审美群体而使其逐步远离民间生活或远离民众视野,陷入困境甚至逐步走向消亡的危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比如“松阳高腔”形成于明末,兴盛于清乾隆、道光年间,同治、光绪时一度中兴,风靡一时,波及处州区内外甚至毗邻省份,但清中叶以后却逐步衰落,民国时期戏班先后散歇,艺人星散,最后逐步退居到早期的发祥地松阳白沙岗、周安等山村。再如在农耕文明时期,作为时代主流特征的民间戏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民间的“农忙下地,农闲演戏”的演戏俗语,就是丽水民间演戏看戏习俗的凝炼概括。基于此,丽水才会成为“南戏发祥地之一”和“百乐戏为首”的戏曲繁盛之地,应运而生了“松阳高腔”、“处州乱弹”、“菇民戏”等声腔剧种。而当历史的车轮驶进了21世纪的轨道,丽水民间单一的农耕文明已被工业文明冲击,从而使丽水这一往日的“戏曲繁盛之地”风光不再。这就是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导致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丽水民间表演艺术发展带来的制约。
2.审美娱乐情趣改变的制约
在当前多元化的语境中,新的艺术形态、新的娱乐形式、新的传媒载体都在与民间演艺争夺市场,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的兴起,通俗流行的音乐、戏剧、舞蹈、动漫、武打片、科幻片、3D技术的出现,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等娱乐市场的崛起,都将传统的民间演艺推到了生存的边缘。人们不再满足那些慢节奏、缓频率的传统演艺形态,而更向往快节奏、紧频率的新的艺术形态和娱乐形式,因而使传统的民间演艺失去了广大的观众群。
更为严峻的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洋节渗透严重,传统的民间岁时节令和节日习俗受到极大的冲击,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在扩大,现代化氛围在增强,传统的历史文化印记在逐步消失,传统的民间习俗逐步淡出市民的生活,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步远离城市,元宵不闹了,社火不旺了,庙会不兴了,社戏不演了,节日氛围不浓了,进而带来的是民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感情疏远了,久而久之,代复一代,审美主体的生活环境、阅历基础、心理态度、文化教养、审美取向等发生了改变,对民间习俗、民间艺术失去认知、认同。比如丽水民间表演艺术中的“丽水道情”、“丽水弹唱”等形态都因观众审美娱乐情趣的改变,逐渐丧失了娱乐市场和受众群体而处于濒危状态,当代人已经知之甚少。
3.保护失当传承断档的制约
丽水民间表演艺术的大部分形态已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文化自觉之举,是保护措施力度的体现,也是令人欣慰之事,然而,目前表现出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列入“非遗”保护名录,丽水民间表演艺术项目的传承保护则已经万事大吉,保险安全了。没有认识到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竞技等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丽水民间表演艺术形态永远处于活态流变之中,它会随着传承人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丽水民间表演艺术的保护,往往只是简单地以文字记载、音像记录、图片保存、卷宗归档、送入“非遗”保护中心了事,传承保护工作仅仅停留在静态保护层面,从而使处州演艺的传承保护停留在过去时,而成了历史的记录和回忆。这种博物馆、档案馆式的保护,势必把丽水民间表演艺术的传承发展引入僵化衰亡的境地。
近些年来,我们在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就会涉及“濒危”、“消亡”、“抢救”之类的字眼,但将“抢救保护”工作停留于上述状态的却又不在少数,导致大批传承人因年事已高而后继乏人,不少民间演艺传承链条正在断档,传承机制面临消失的危险。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民间演艺形态属于独门绝技,传承的形式仅以口传心授为主,往往因人而存,人绝则艺亡。当下的中国,老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衰亡的高峰期,保护的失当必然致使绝技失传。比如丽水民间表演艺术中的“缙云独角台场”这一形态,艺术特点非常鲜明,对艺人技艺的要求甚高,要求一个人的手、脚、口并用,同时演奏多种乐器,而且能够自拉自唱,一般以演唱婺剧唱段为主,既要有多种不同乐器演奏的技艺,又要有戏曲声腔演唱的功底,而且往往以盲艺人见长。目前,这一演艺形态的传承人仅剩3位,年龄最长者麻唐苓(年生人)已达90岁高龄,另两位是周庭均(年生人)、丁钟相(年生人),均已60多岁,而他们之下并无任何传人。同样的这种演艺形态在遂昌俗称“满堂戏”或“独角戏”,从事这一演艺的有遂昌新路湾民间艺人潘长寿和蔡源民间艺人詹理顺,但前者上世纪90年代已故,后者也于年病故,这一演艺形态最终未能在当地被后人传承。而其他一些高难度的演艺形态,如“炼火”、“上刀山”等则更是后继乏人,处于严重濒危状态。
4.研究缺失学术匮乏的制约
目前,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对丽水民间表演艺术的传承保护非常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民间演艺是历史久远的传统产物,已经跟不上历史的步伐,适应不了时代的需求;有的把民间艺术看成“低俗”的“玩意”,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因此,出现了民间演艺研究的认识怎么治愈白癜风治白癜风兰州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ms/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