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浙江你会发现,无论是省会杭州还是偏远的丽水山乡,基本上做到了‘发展同步,服务同质,管理同化’。在这里,城乡实现了‘无缝对接’。”昨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城乡统筹比翼齐飞——浙江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纪实》。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均在重要时段和重要版面密集点赞丽水绿色发展成效。
报道称,要想农村基础设施大变样,发展经济是关键。如何让欠发达地区同步奔小康?“八八战略”中创造性地提出“山海协作”——以项目合作为中心,通过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合理转移、欠发达地区富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有序流动,激发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活力。丽水、衢州等山区市迎头赶了上来,有了更多财力改善民生。
报道以龙泉通过异地搬迁让农民住上了新房、莲都通过财政出资和政府采购让多名环卫工吃上了免费早餐、医院将优质医疗资源搬到老百姓家门口等鲜活生动的案例,展现丽水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中取得的成效,正是通过绘就“城乡协调发展”蓝图,切实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昨晚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系列报道《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示录》。
报道称,从年到现在,浙江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深化推进“千万工程”。
报道开篇就把镜头对准了美丽的松阳古村落。报道称,十多年前不为人知的省级贫困县松阳,最近吸引了全球50多名专家学者专程跑来学习,这要归功于浙江的“千万工程”。
德国柏林Aedes建筑馆馆长汉斯·尤尔根·科莫瑞尔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古建筑使得人们想留在乡下或者返回乡下。
从年开始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犹如一道光,把浙江的村子逐个照亮。12月25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报告文学《美丽的村庄在说话》,作品里出现了不少丽水美丽村庄的身影,作品配图用的就是云和县崇头镇下垟村美丽景色。
(作品配图用的是云和县崇头镇下垟村美丽景色图。陈英亚摄)
作品这样写道:20世纪80年代末,丽水的一群画家也开始专注瓯江两岸的风景,渐成气候,被誉为丽水“巴比松”画派。“秀山丽水,本质就是一巨幅山水画,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杰作。作为土生土长的丽水人,对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作画,是一种享受。”丽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江洪说。
“每年回家住个几天,很舒服,很放松。”作品还以西班牙华侨傅正宏的视角,传递了对老家青田县仁庄镇马坑村的美好念想。“他记得当初来西班牙,发现城市和乡村竟然不相上下,不像在国内,城市是城市,乡村是乡村。现在回到老家,发现乡村除了保留着乡村的味道,还有了城市的气息。”
与此同时,昨日出版的《光明日报》还在《光明文化周末》版面刊发了带有田野观察手记性质的非虚构作品《群鸟归来》,作品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九龙湿地自然纯净之美,肯定了丽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丽水何以得到中央媒体的密集点赞呢?让我们来晒一晒咱大丽水的“绿色家底”:
丽水是浙江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占全省面积六分之一,有“中国生态第一市”之美誉,是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和海西区等国家战略的交汇区,是华东地区的生态屏障和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丽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八次深入丽水调研,首次到丽水就给予“秀山丽水、天生丽质”的盛赞。年7月29日,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
~年间,丽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率达12.3%;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从亿增长到亿,按可比价计算,增幅达86.79%。截至年,丽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4年全省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9年全省第一,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
今年前三季度,丽水市GDP增长8.2%,位列全省第二;农业增长3.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5%的两倍;生态工业增长13.2%,位列全省第一;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收入增长9.2%,均为全省第一,其中农民人均收入增长9.9%。丽水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为先、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
来源:丽水日报
责编:轻寒编辑:一村
目前00+人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hj/8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