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目录:
一,浙江的西藏
二,第一个生态立市
三,后发优势
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贵州是中国山地比例最高的省份,俗话叫做“八山一水一分田”。其中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地为甚,俗话叫做“九山半水半分田”。在同样多山的中国东南部,有个地区有一模一样之谓,即浙南林海丽水市。
丽水是浙江土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区域,也是长时间里人均GDP最低的,被省内称作“浙江的西藏”。浙江地图炮的传统调侃对象是“种田嘉”(嘉兴)和“养鱼湖”(湖州),相比之下,可见“浙江的西藏”有多么乏善可陈。
在丽水市景宁县,一批畲族人世居于此。这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丽水其他县也多有畲族乡和畲族镇。畲族共有71万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浙闽山区,赣贵粤皖亦有分布。
改开后20年里,相对于浙江省内的先发地区,丽水一路落后,人均GPD和浙江省均值的比例从68%下降到年前后的46%。此后才重新上升,于年回到68%。近6年这个数据再度回落,不同的是,这期间,包括未来,GDP已不再是丽水的最主要考核指标。
图:年-年丽水(常住人口)人均GDP和浙江省的比值
40年间,通过丽水发展战略的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年到年,这一阶段丽水试图复制省内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众望所托,但成效微弱,人均GDP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二个阶段是始于年的10年,丽水第一次将生态保护纳入发展战略,提出“生态立市”,从此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和试验。这一阶段,丽水试图兼顾经济和生态,但二者的关系仍存在矛盾;
第三个阶段始于年。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年的十八大报告中,这一战略增强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年,“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进入五年规划。丽水的探索和试验没有白费,并将在这些国家战略中获得更多政策的支持。这一阶段,经济和生态的矛盾减弱,共存空间增大,互生空间开始成长;
第四个阶段始于年,十九大报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两山理论将在中国全面实践。两山理论最重要的思想是经济和生态的互相转化的关系。这一阶段至今在丽水,也在中国,都仍延续着。
这四个阶段以政策区分,内在则是经济和生态之关系在中国的变化,更深一层是经济乃至整体国力发展阶段的变化。
以短期经济效益破坏生态从而反而影响到长期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只能是阶段性的策略,不可能长期持续。污染对于经济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孰大孰小,在某一个时刻发生了转换。这是重视生态的经济需求。
中国整体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今天,有国关学者认为,世界于此时已经进入中美两级格局(如阎学通老师),或者如另一些较保守的国关学者也认同中美冲突根本上来自于双方实力差距的越发缩小,共识之处在于,中国已是世界头两位主角之一。这要求中国必须重视生态,因这被包含在国家的软实力之中。这是重视生态的外部政治需求。
对于达到和即将达到小康的广大中国人,生态环境是一个必然的需求。年前后几年的重雾霾天气曾引起巨大的民怨。这是重视生态的内部政治要求。
实际上如前文述,年中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策,但随后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做出了两害相权下的救市,使生态保护被悬置,让位于固定资产投资,更生出了几年重雾霾天气。所以,社会普遍认为的,中国因为那几年重雾霾才在年痛定思痛、严厉治理,并不完全符实。年的救经济、舍生态的政策,恰恰说明了保护生态是一个虽然长远利国利民,但短期矛盾于经济的做法。
因此,直到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短期经济压力减小,同时新增就业人口压力逐渐减小,中国对GDP增长率——每一个百分点的背后是上百万甚至数百万个就业岗位——的依赖程度下降的这几年,在包括生态治理在内的各个方面,如翟东升老师说,“中国地方政府面临方方面面压力时,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奢侈的政策空间。”
一,浙江的西藏
——年之前
丽水拥有高达88%比例的山地,故谓“九山”。80年代及更早,丽水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林业。但其生产方式和效率都比较落后。当时全国的木材综合利用率在60%左右,采伐剩余物利用率3%,丽水则更低得多,同时还在进行毁林种粮,以及消耗阔叶林资源生产食用菌等。丽水也拥有矿产资源,但富集性有限。
经济对森林资源的依赖,致使森林过伐,林木生长速度跟不上采伐的速度。按照当时的过伐情况,不加以控制的话,丽水的森林蓄积量会在年濒临枯竭。
可是,丽水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相对于浙江沿海地区,在当时难有更多作为,消耗资源是不得已的必然。即便如此,消耗的资源,也多以低价流出,留给丽水的只有比较大的生态破坏,换取比较低的附加值。
70年代末,因各地经济以农业为主,丽水的人均GDP数值是全省均值的70%左右,和临近的温州、台州、金华尚在同一水平线上(金华略高)。改革开放和轻工业迅速发展后,浙江出现了浙南和浙北两种代表性模式,浙南以温州模式为范本,小规模的私营经济火热,浙北和苏南模式相似,乡镇集体经济迅猛。在丽水的周边,金华和台州于80年代抢先起飞,温州于90年代崛起,而丽水明显落后,和更为内陆的衢州成为浙江的难兄难弟。
密集的工业产业并不适合居于山间,通路不畅的丽水。年到年,浙江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7%,同期丽水为10.5%,在省内显著落后。年,浙江省全民/集体工业企业的平均产值为万元,丽水则不到34万元。
80年代中后期,丽水的经济战略仍是外向型发展,一是通过丽水特有的资源发展创汇农业、矿产、建材,二是发展最基础的轻工产品。结果也仍是持续的落后。
浙江省级部门曾协调了中国特有而又常见的结对子的办法,由省内发达县一对一帮助贫困县。但发达县从本地照搬给贫困县的项目多以亏损后倒闭告终,也就渐渐熄火了。
相对年,年丽水的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左右,和全国基本同步,但比全省低6个百分点,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从2.8%下降到1.9%。年,丽水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为全省均值的59%,低于全国均值,高于青海、宁夏均值,刚刚好和西藏均值(元)差不多。
面对经济发展的落后,丽水不断在软件方面进行反省,即本地投资环境差,经济观念落后等。换句话说,丽水依然希望能赶上沿海地区走的那条路。年受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丽水在战略上选择“集镇办工业”,效果仍然不好。
浙江的沿海地区从农业转向初级工业经济是总体顺利和高效的。而在丽水,总是地方政府给予更大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只取得很小的收益。那些当年最适合市场、经济效益最大的产业,丽水相对浙江其他地区都没有优势,反而充满了劣势。而丽水所具有优势的产业,要么破坏生态换取蝇头小利,要么没有市场。
屡战屡败后,90年代,丽水各部门的文献中出现了一些关于调整主导产业战略的观点,其中不乏超前的设想,如森林工业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适合森林的种植物要改换为适合森林的,科学开发矿产并进行精细化工,推动山区农副产品和保健品的开发及销售等。
当然,更多更主流的,是如故的看法,即以浙江沿海发达地区为标准,来反思丽水的落后。这就必然推导出设立和扩大开发区、加大招商引资、寻找发达地区企业的联营关系、支持前店后厂等等对策。
丽水的又一次尝试是90年代初。在投资的拉动下,丽水的工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使丽水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全省水平,但企业亏损面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效益持续下降。其中和沿海地区对比鲜明的是丽水的外贸企业,年亏损面达到55%,负债率为96%。丽水的第二产业占比在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后,又于年出现比例的下降。
而森林状况也在继续恶化。年到年,浙江省森林总蓄积量增加11.8%,同期丽水下降5.9%,丽水占全省的资源比重从37.7%下降到31.6%。也就是说,在丽水的国民经济好不容易赶上全省平均速度时,生态资源却退步了。
图:年-年,丽水经济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开始继续落后
尽管当时生态发展的空间很小,但对环保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zy/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