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们的梦境?
文:周一渤
所有人需要睡觉,也都会有梦境。睡觉是物质的,而梦境则是精神的。
温州摄影家苏立锁多年来也拍摄下了很多在户外各种公共场所或空间随意睡觉的人们。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温州也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就有将近万。在这些照片里,睡觉只是一种统一的形态和语境,而在它背后有着千差万别的背景和故事存在。
睡觉中,人的意识是被遮蔽和消隐的。而这些沉睡者便暂时失去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我们只知道的是,他们的意识还醒着,因为他们会做梦,但我们已无法对他们的梦境进行确认,更无法认同和分享。此时此刻,他们才真正做到了自我、自由和自观,他们成了自己的“主人”。但是,代表他们身份的一切外在形式(服装、标识、工具等)也自然与他们的本体意识分割开来,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身份符号更生动、明确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如展览一般……这说明:他们的身份及其个人主体的建构就像睡眠一样无法选择和舍弃,具有固化和一种证词的特征。
苏立锁的《沉睡》以纪实的手法,影像语言是直白的,就在这些浅显的表层画面的背后,却深藏着无限的深意。犹如海洋上的冰山,露出的只是一角,更丰富的指涉与联想空间形成了庞大的意旨群落。而其主旨则在于表现了一种社会现实中有些虚无和处处充满矛盾的梦境或场景带给人的思考,着力探讨了在社会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充满反差、冲突、荒诞以及各种“不和谐”的种种迹象与问题,进而考察了经济发达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情状下社会底层中各种不同人群的不同境遇和生态,同时探讨了社会生活中我们所共同面对的种种司空见惯中存在的“不适”与“合理性”。
然而,苏立锁在其作品的背后也向我们提出来了一个哲学问题:这些无法选择地睡觉形式属于一个人的必须,但在更多的公共场所睡觉的“不雅”或者“不文明”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我们会理解、同情和心疼这些人的辛苦,另一方面我们总又觉得如此睡觉是那样的不合时宜。其实,“悖论”一直是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体同行而存在的。人在很多时候对于自身所携带的很多细节是不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xs/6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