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丽水市 >> 丽水市美食 >> 正文 >> 正文

幸福丽水幸福家红色家书丨从季步高家

来源:丽水市 时间:2023-3-26

书信直抒衷肠,朴实无华,性情所致,信手为之。哪怕因岁月的流逝变得字迹不清,哪怕三言两语,断断续续,也是一种温馨的美好回忆,浸透着时代的记忆。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丽水一位年轻革命者季步高的家书和日记。写的虽然多是一些生活琐事,但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温情,一次次的心声吐露,无不折射出这位年轻革命者的伟大抱负和追求。

季步高,年出生,名大纶,号凌云,笔名布高,浙江龙泉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省港大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副训育主任和训育长、广州起义行动委员会委员、广州苏维埃政府军械处处长、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兼兵委书记等职。年7月被捕,同年冬英勇就义。

从他对“婚姻”的态度看其情怀

季步高出生在封建家庭,长辈们按照固有的思维,总希望步高早日成家养儿育女,但老人们又怎能理解他这个进步青年的追求呢?于是在婚姻问题上发生了一场辩论和碰撞。老人及升哥(他大哥)设计了种种圈套逼婚,逼迫步高就范。什么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啦,什么你俩男女八字甚合,什么父母之命难违,什么佳期已定无法更改等等,压得步高喘不过气来。但季步高却意志坚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极力说服他们。

对家里的长辈们,他以轻描淡写并十分尊重的方式予以回复。“孙不料区区之事,竟劳大人之卦念若此也。”“切人生一世,事业正多,不仅娶妻育子而已。”“今孙年未满二十,求学正当此时,今日虚度,行见老天伤悲,抑何可乎!孙以为区区婚烟一事,无须若此。”

从他给父亲的信中可以看到,他很体谅长辈的心意:“大凡人到老年望嗣之心倍切,……第壮年气盛,向上之心有若老年望嗣,亦难转易。吾兄弟满堂大堪慰祖父余年,想不必拘男一人也,女人爱嗣,亦一特性,男亦不敢责吾母之专权、固执,但谓家中使用需人,必欲男娶,……望彼女人之理解。”如何才能让老人明白革命事业的神圣呢?他以既不伤害他们自尊心又能让老爷子听得进去的理由来力陈:“男以为无力结婚,万莫结婚,苟不自量,盲目盲从,转瞬子女成行,抚养费、衣食费、教育费不能充分供给,累己而复累子女矣;再则,事必有所需而后为之。男今忧已不暇,何复顾及人家嫁女迎妻等闲情逸事乎?……一则现在双方均未发生关系,解决尚易;二则男为自己前途着想,系本道理做事,对任何人皆无敌意,故各方情面亦无如何影响,只望各人勿为无理固执,则万事皆冰消云散矣。”最后用“暑假不回家久定”坚定地拒婚。

他充分尊重妇女的人格,主张男女平等。与兄弟的对话,则据理力陈,新思想新观念跃然纸上:“‘近时风’‘随新俗’本非大罪恶,‘学古风’‘随旧俗’未必即天经,不可不细思之也。男婚女嫁,乃当事者绝对之自由,不婚不嫁亦难相强,何见旧俗尽是,新俗即非乎?”“兄谓‘木已成舟’‘定期决无改变之例’,亦未必然,一纸空文,双方完碧,何云‘木已成舟’?”“试思人生一世,仅以养妻育子为能事乎?纵妄言之曰然,养妻育子之人多矣,又何必多弟一人?弟自信无养家能力,不愿造此罪恶也。祈兄勿管闲事,努力教导弟妹为幸,父母有忧,亦请妥为慰安,是所至盼。”

这些文字是一个生活在上世纪初,出身于封建家庭、未满二十岁的青年所写,这是何等的眼光和格局。

从他对“择业”的取向看其情怀

在给他升哥的信中,曾多次议论了择业、就业问题。那年,升哥去江西景德镇学画,离开父母身边相对优越的环境独立生活。当学徒听人家使唤,自然有诸多寄人篱下的委屈。于是就三心二意,呆不下去,急着回家打算另择经商之途,过安稳生活了。季步高听到这个信息,就写信与他讨论了关于择业就业的问题。“但天下事何能一一都如人意呢?尔也要以己度人,为他们想想不得已的地方……只要一日一步,有决心有毅力做去,未始不可办到的……若这点小挫折,真算不得是人世冷酷的真味;假如尔即要舍此就彼,我想,什么事情到手,也徒增烦恼,适意之途,将愈离愈远了!”“经商的本领我们十二分缺乏,要在大埠得钱,我相信内地的人,谁都没有把握;二则,经商要大本钱,钱越多的,赚钱也越易,资本少的,什么都难,吾家四处有点小股分,财力止此,多做亦未必有益。”对经商一事他有超出他人的理性分析和判断。

他认为人生除需求物质生活外,还要在精神上有所追求,袒露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人生一世,物质生活之外,还须有一艺之长,始堪自慰,如竞愁天苦地,不知食息地去打算几个臭铜,多了又要多,就是自己真个囊满了,也不过像隔邻蛮种,横起毛竹筒,在广座骄人罢了,吾人羡慕他什么?”

他认为就业目标既已选定,就要认真地去努力:“启者,人之作事须自始而终,中途辍业,见易(异)思迁,识者不取也。况乎吾辈今日之求学,为毕生事业之始基,年华易逝,转瞬白头,今日不加奋勉,将见日暮途穷,悔恨晚矣。”“夫今日辍学即一艺无成,异日不能自立,父母之心安乎?乡里之目吾辈为败家子者多矣,学业未成,一旦回里,岂非不幸言之而果中。父母历尽辛苦培养吾辈,今竞若此,父母之心安乎?总之,学未成而归里,即无以对良心,无以对父母,无以对乡里。若能勉为其难,专心研究及艺术有成,再享家庭之乐,未为晚也。”

从他对“勤俭”的理解看其情怀

相比其他人,他家的日子还是不错的,在温州有“木材行”,江西有“香菇行”。但他从小就养成了勤俭的好习惯,从其家书和日记里可见一斑

这是他十四岁的日记写的:“叶书曰:人之一生,当以勒俭二字为要。余曰:得其一可乎?书曰:不可,夫勤而不俭,一日得百钱而用二百钱,不能成事也。俭而不勤,坐食空亦不能成事也。余曰:然。”小小年纪对勤俭就有深刻的理解。

在外求学,他每笔费用都花得明明白白,并清清楚楚告诉家人:“男与叶书租屋于校旁,仁兴里十二号,每月房租共四元半,以三月余计算,较住校便宜十余元。”“家中出此许多款项,男知甚属困难……男感激之至,六年毕业后,男当自谋活,不取家中分文,以累双亲及诸弟妹也……男用此信纸本系报喜之意,非浪费也,以后当不用。”

“我现在向家庭要钱,真是十二分不应该,我不和家中兄弟一同作工,却要到家中拿钱,你们虽未曾责备过我,我自己知道是不对已极,以后我在外边费用自然要节省些。”字里行间不仅能感受到他节俭的好习惯,也能充分感受到他对家庭为他付出的感恩之情。

从他对“人生”的思考看其情怀

十四岁的季步高在丽水就读时,接触了新思想、新文化,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对时局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ms/95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