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丽水市 >> 丽水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丽水传统村落的历史沧桑,你了解多少莲都

来源:丽水市 时间:2018-7-1

丽水传统村落系列

—莲都篇

莲都行

桦桭

丽日和风抚古堰,水绿山青映画乡。

传奇佳话流山涧,统领秀气遍九方。

村犹在,落斜阳,

最是一年花开时,美景春色绕瓯江。

浙江绿谷,秀山丽水,何以被冠上养生福地的美称?在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上,丽水为何能牢牢占据81席?就让我们走进丽水传统村落,领略它们浓厚的历史积淀和神秘的隐世风光。

碧湖镇堰头村

“丽日和风抚古堰,水绿山青映画乡”,正如开篇的藏头诗所描述,成就古堰画乡的军功章有堰头村的一半。

堰头村堰头村位于莲都区碧湖镇西南3.5公里处,距市区25公里。堰头因位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的首部,故得名堰头。青山环抱,翠竹拥簇,小桥流水,古樟弥盖,古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与巍巍古堰交相辉映,具有独特的历史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堰头村全景照

堰头村所处的碧湖平原地理位置优越,是古代“通济古道”的要津和瓯江水运交通的动脉。全村范围面积公顷,仍保存传统风貌面积公顷,历史建筑占地面积80公顷,块、卵石路面遍布全村,建筑基本保存着清至民国初的格局。青砖灰瓦马头墙,连绵成片。堰头村整个街区的巷、道路、弄、住宅等都较好的保留了徽派和浙闽赣建筑技艺传统风貌与历史格局。

△通济堰

“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整个通济堰水利工程体系集水利学、力学、结构学、美学、地形学等于一身,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一大不朽杰作,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陕西的郑国渠、宁波的它山堰并称为我国古代五大水利工程。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济堰和都江堰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都江堰是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堰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而通济堰是利用拱形坝拦截溪水,通过这座通济闸控制入渠水量,将水引入碧湖平原,此处地方俗称“堰首”。

△通济堰

通济堰的由来: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年),一位姓詹的司马奉朝廷之命来处州,并考察了碧湖平原,见碧湖平原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却因缺乏水利灌溉,水患严重,粮食产量不高,于是建议建造堰坝引水灌溉碧湖平原。朝廷准奏,并命他全面负责此事,还派遣南司马前来辅佐共同修建通济堰。南北朝时,司马的职位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军事,相当于后世参谋长,可谓是位高权重。朝廷派他们修建通济堰,足见工程的重要。在宽阔的松阴溪上截流建坝,按当时的科技水平,并非易事。由于溪面宽阔,水势湍急,常遇暴雨水涨,几次筑直坝都被冲垮。相传,正当两位司马和一班幕僚愁绪满怀地站立在松荫溪边叹息时,一位老人指着溪面说:“遇到神异之物从哪里游过去,哪里就是建坝的地方。”果然见一条白蛇向对岸游去,身后留下一条弧形痕迹。两位司马恍然大悟:原来的坝址水流太急,且是直坝,经不起冲击。于是重新选择白蛇过溪处建坝,改平坝为拱型大坝,终于拦截成功。后来,人们把坝称为“白龙坝”。

大坝最初是木筱结构,也就是木框填石坝。松荫溪上游一发大水,大坝就被冲毁。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复,劳民伤财。南宋开禧元年(),当时任参知政事(副丞相)的何澹告老还乡,迁居丽水。他为了使大坝千秋永固,便于返乡当年奏请朝廷,调兵三千,对大坝进行大修,将木坝改筑为石坝。重修的石坝用大松木作为坝基,松木在水中是永远不会腐烂的,是名副其实的“千年不烂水底松”。当时,人类还没发明混凝土,为使石坝增强整体性,就沿江筑起36座炼铁炉,将炼成的铁水铸到石坝缝内。铁水灌缝和松木填基两项特创的筑坝技术,是大坝千年永固的一个重要原因!

△詹司马、南司马

堰头村海拔73米,大坝的选址在整个碧湖平原最高之处,可使渠水由高向低自流灌溉整个平原。旁边即是通济闸,打开闸门松荫溪水从这里流入主干渠。流向碧湖平原灌溉每一亩良田,使碧湖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粮仓。同时大坝在松荫溪汇入瓯江干流的上方米处,两溪汇合处的水流必定产生旋转,部分水流冲向拦水坝,可抵消松荫溪大水对大坝的冲力。这是通济堰拦水坝千年永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大坝还有科学的排沙功能,北端设有过船闸、排沙闸,与拱形坝共同作用,形成螺旋流,能排去淤沙,使大坝上方,至今仍是清水荡漾。

△文昌阁

道光年间,堰头村叶氏宗族科甲不断,仕宦众多,鼎盛时期连出了五名进士,获准建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寓意昌明儒学文化。文昌阁的位置非常巧妙,可谓是一举两得。一是这里正好是村尾,起到关锁“地户”,拦截风水的作用;二是这里是官道必经之路,可供商贾旅人避雨小憩。

△贞节牌坊

这是一座构建独特的贞节牌坊,上额有“旌表”二字,下额砖刻“节孝流芳”四字。堰头村是叶氏家族的聚居地,这里原来是叶家的宗祠,名为“追远堂”,当时规模很大,“文革”时被毁(现在的通济山庄就是在追远堂原址上建成的),只剩下祠堂门前这座牌坊。牌坊奉旨“旌表”的人是叶成发妻子梁氏。乾隆年间,叶成发英年早逝,留下一堆儿女,当时他的妻子梁氏只有二十六岁,挑起家庭重担,勤勤恳恳培养子女考取功名。为了表彰梁氏的从一而终、聪慧贤德,嘉庆三年,朝廷下旨,建此牌坊,鼓励天下父母悉心培养子女,成为栋梁之材。

牌坊是有等级的,最高等级为“御制”,是皇上直接从国库拨款建造,只有为立过大功的功臣才能享受这种殊荣。二等为“荣恩”,是皇上主动降旨建造,但是造牌坊的银子不是国库拨款而是要自己出资。三等为“奉旨”(或是圣旨),是地方上将值得旌表的事迹报告上级,层层审批,最后皇上下旨同意建造,“节孝流芳”牌坊便属于“奉旨”类。

△南山映秀全景图

南山映秀民居是村中唯一的全砖砌建筑,也是堰头村古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民居建于清朝中期。门楣刻有“南山映秀”四个字,寓意“所居之地景色幽美,为祥瑞福地,堪比终南山”。门楼雕饰工艺十分精美,门楣上方有“暗八仙”雕饰,寓意吉祥如意;“花瓶”寓意家宅平安;左边雕饰暗藏“招财进宝”之意;右边“琴棋书画”雕饰,凸显耕读风尚。门楼雕饰的“福禄寿喜”中缺“禄”,折射出主人不追求高官厚禄,淡泊名利的人生观。

△龙庙

△龙庙内古碑文

龙庙是当地村民为纪念詹、南二司马筑堰而建的,也叫詹、南二司马庙,其性质类似都江堰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现在的龙庙作为通济堰历代碑刻存放之地,原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碑刻24方,记录着历代修建通济堰的概况以及堰规、堰图等。

古堰侧岸有一条古贤长廊,记录着和通济堰颇有渊源贤者大家的生平事迹。

△何澹像

何澹,南宋时期龙泉上河村人(今兰巨乡),曾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副宰相),民间称他为何丞相。开熹元年()七月,何澹因侍奉母亲回乡,迁居丽水,开熹三年()奏请朝廷从当时解散的洪州兵中调人到处州疏通河道。当初,萧梁詹、南二司马修筑的通济堰坝是用竹木筑成的木筱坝,沿袭多年。何澹回到家乡后,主持修建通济堰,将容易腐朽、每年都要修理的木坝改为坚固的石坝,增强了堰坝抗御洪水的能力。他的坟墓,就在通济堰旁保定村北的凤凰山东首。

△刘廷矶像

刘廷矶,辽东人(今辽宁辽阳),康熙二十七年(公元年)任处州知府,曾任内阁中书、处州知府、浙江观察副使。他到任前,处州遭受年战乱和年洪水,民居毁坏,田地荒芜。他到任后,召集流民开垦荒地,开设南明书院,做了很多有利于地方百姓的事情。在康熙三十二年()和三十九年(1),两次修筑通济堰。当时修堰经费非常紧张,他带头慷慨解囊,捐出俸银五十两,地方官员纷纷效仿。晚年调任河工,参与治理黄河、淮河。

△护岸古樟

说起堰头村,不得不提的还有村中的古樟树。堰头村现存古樟树一共十棵,树龄都在年以上,分布在堰头村主河流两侧。如此规模的千年古樟树群如今在国内都是罕见的,这些古樟树被当地人视为风水树和树神。

△舍利树

这棵古樟树,树干中空能容数人,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同上天恩赐的“天然盘景”,既老态龙钟又生机勃勃,古樟依靠着树皮汲取养分延续生命。此树曾多次遭雷击火烧,几经死亡,又奇迹生还,可谓枯木蓬春,民间敬为“舍利树”。

看完了堰头村,心中的神往之意是否油然而生了呢?别急,咱们莲都区的传统村落可不止步于此,接下来随着小编一同走进莲都区的另一个传统村落——雅溪镇库川村。

雅溪镇库川村

△利库村全景图

“餐云客去渺难逢,侭日无人水自舂。梼杵一声山一答,浑疑碓贮此深峰。”库川朱氏自唐昭宗年间光宗(原籍江西婺源)任处州郡守,至宗公元年间,爱处州山水之秀,土地肥沃之感,遂隐居在芦湾村(即联城办事处)。至三世孙讳斗,自芦湾派至库川(即库头村,时年为公元年),遂徙移定居,繁衍子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库川中心村村域面积为5.6平方公里,仍保存传统风貌面积为1万平方米,占地面积为平方米,建筑基本保持着清代至民国初的格局,青砖灰瓦马头墙,连绵成片,雕梁画栋、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库川村整个村庄的巷、弄、住宅等都较好的保留了徽派建筑技艺传统风貌与历史格局。上游两港溪流交汇流入库川河,自北向南转西而行,蜿蜿蜒蜒;流经村庄中部,将村庄分割成东、西两片区。境内洋岭尖、大尖山、车风尖等等山峦层叠,岗岭连绵,山清水秀,形成该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先让我们一同走进库川村最具传统韵味的建筑:

△朱氏祠堂

朱氏祠堂始建于元至正元二年(公元年),占地面积余平方米,经明清多次修缮后,至今基本保存明清建筑风格。

△祠堂内古戏台

△上殿-观音庙(始建于明初)

△大禹庙-本境庙(始建于明初)

△鼎時香泉马头墙

△下新屋(由三十二世祖南衡建造,时年为年,距今年)

△知水仁山桅杆砥(由第三十二世祖南箕与子景熙建于清嘉庆年间,时间为年,距今两百多年)

△雕梁

古建筑雕梁采用镂空雕刻风格,所雕刻的动植物和象形的福乐安康意境匠心夺目、不拘一格、活灵活现,体现出了豪迈气魄个丰足景象。

△下新屋内雕刻

△下新屋内雕刻

△下新屋内雕刻

下新屋由朱氏三十二世南衡于年建造,距今已有年历史,采取镂空雕刻风格,表现手法变幻莫测,块块画面中的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栩栩如生让人百看不厌,展示出了古代雕刻技艺纯熟、精湛。

△永安桥

“闪灿斜阳唱晚櫵,溪桥缓步遣清寥。碧阴如许宜图画,疑是晴虹卧一条”永安桥建于清咸丰年间,为稽勾(古道)通京大道所建,也是在库川的驿站旁(曾称营房),是丽水连接金华地区商贸、兵营活动的必经之地。

库川村的古建筑固然精美,可它最大的亮点却不在建筑,而是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番。

石龟翻波

君从何日出灵池破浪掀波住不移

想是文星多毓秀定应间世有英奇

△瀑布群

“散步凤钗汗漫游,修篁簇簇翠迎眸。剧怜一饷三更雨,洗出龙钟黛欲流。”瀑布群位于库川村庄5公里处,垂直高度70余米。

△瀑布群

瀑布宛如一条白色玉带,倒泻于巨石之间,时而纤柔轻盈,美丽动人,悠悠地舒展于雄伟的大山之间,如翠如玉的碧流,清澈得令人惊叹不已。

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要属库头板龙了。元宵舞龙灯会是是库川文化活动的一大特色,库头龙灯属于板龙灯,用普通长条凳,由三人抬举,两人在前一人居后的简易式板凳龙。始于东晋,兴于李唐,成熟于明初,鼎盛于清代,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和发展,库头板龙已成为本村一项必不可少的民间文化活动。库头人民用舞龙的方式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堰头村OR库川村?我们莲都区的两个传统村落,哪个更能引起你的兴趣呢?

信息报送单位:市建设局林晨烨

责任编辑:孙蓓蓓排版:叶晓芳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白癜风症状图片及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ly/2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