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化莲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地名是反映地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具有本源意义的载体。是了解一个地域传统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的珍贵资料,它深刻地烙印着一个地域和一个时代的印记。
莲都地名由来,看看有没有你的村。
因姓氏得名
这种取名方式是我区乡村名称的最大取名方式,或因本村始祖姓氏而得名,或因该村人数最多的姓氏而得名。
1、上赵村。位于碧湖镇,因赵姓人世居此村,取名赵村;为区别石牛的赵村,故称为上赵村。
2、双溪村,为雅溪镇政府驻地。桑氏始居,原名桑溪,解放初更名为双溪。
3、潘村,位于太平乡。宋朝绍兴年间,潘氏择此建村。
4、黄坑村,在太平乡。坐落小安溪东侧山地,因黄氏住此坑边,故名。
5、林宅口村,位于联城镇。明朝时,林姓人始于此建宅,该村又位于山弄出口处,故称林宅口。
6、武村。唐末,村祖武氏迁此建宅。今村民仍多姓武。
7、祝村。在水东村东偏南三点六公里,因该村多数人姓祝,故名。
因山水得名
1、大港头村,村濒大溪而建,又是停靠木船、木筏、竹排的天然埠头,故名大港头。
2、河边村,位于大港头镇。因村建小河东岸,故名河边。
3、里河村,在碧湖镇。因村中有一条小河,从村头至村尾约一里,故名里河。
4、港口村,在联城镇。村位于宣平港(宣平溪别名)入大溪(瓯江中段)的出口处,故名。
5、洪渡村,在雅溪镇。村西近溪,降雨后,水流湍急,常发生洪水,曾名洪川;昔松阳、宣平两县通往缙云县,洪川是要津;宋嘉定己已年,村祖李任仕徙此居住,取名洪渡。
6、螺蛳田背,在市区。该地有座小山,状似螺蛳,故名。
7、底岗村,在雅溪镇。位于海拔三百多米山岗之下,因名。
8、天堂村,在黄村乡。因在天堂山主峰的山腰处,以山得名。
9、岩泉,在市区。村北倚山有桃花岭,南临田野,山势轩昂,涧水交流。据《丽水县志》载,清代处州府学训导项炳珩有“绝壁青屏敞,飞泉白练悬”诗句。村以山水得名。
因谐音得名
1、和尚岗,在市区。清代夏氏乡民迁此,村建土岗,因名夏上岗;后以方言谐音,遂为今名和尚岗。
2、学坑村,在太平乡。村沿溪坑,居大鹤岭脚,因名鹤坑,后方言近音演称学坑。
3、木后村,在太平乡。村建海拔米的八面山西北部之山腰,常为云雾笼罩,故称雾后;为书写简便,以方言谐音,演变为木后。《丽水县志》载名:雾后。
4、竹舟村,在太平乡。此地船形良田昔为沙洲,青山翠竹,故原名竹洲;后因方言同音,遂成今名。《丽水县志》载名:竹洲。
5、柴弄口村,在太平乡。坐落小安溪(俗称太平港)东岸,公路穿村而过。明朝时此地后山设寨,村建在山弄口,原称寨弄口;以方言谐音,改为柴弄口。
6、石侯村,在大港头。村旁有猴形山石,俗呼石猴;相传汉宋出过文武两官员,遂化为石侯。
7、白前村,在联城镇。白姓人始居该系,村民勤劳善良,始称白善;因“善”与“前”方言谐音,遂名白前。《丽水县志》载名:白善。
8、关后村,因村始建北山麓拐弯处,以方言谐音而得名关后;亦称管后。
因历史古迹得名
1、薛坟岗,在市区。《丽水县志》卷六载:“明刑部尚书薛希琏墓,在县北七里,今呼薛坟岗”。村以此得名
2、古城村,村居好溪与大溪(瓯江河段)汇合口的小山上,四周环水,相传古时处州州治设此,今因名古城。据《浙江通志》卷五十一:“古州城在今州东南七里,今呼旧州城。”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隋置处州,寻改括州。故城在今浙江丽水县东南七里括苍山麓。”明丽水人何镗著《括苍汇记》认为,古城为唐代州治。
3、花街村,联城镇。据传,南宋太傅何称,于该地建了楼厅牌坊,门口有条用石子缀成花纹的街道,文官到此要下桥,武官到此要下马,村以此得名。花街古名叶村,又名迎秋。
4、官桥村,此地之东原有古木桥,旧属官府管理,谓之官桥;村以桥为名。
5、下县头村。此地与唐朝丽水县治资福连成一片,且村坐落县治下头,故名。
6、塔下村,在市区。坐落碧云山(佛头岩)南麓,濒临大溪。村于古塔(厦河塔)下方,故名。
7、白桥村,在碧湖镇。村东老樟树下有座古筑石板桥,条石因色白如玉,俗呼玉桥,村以桥得名。
因动植物得名
1、枫树圩村,在太平村。昔多枫树,因名枫树圩。
2、高青村,昔处州城赴京古道经此,行人络绎不绝,且村周竹木苍翠,景色幽雅,故以高青为村名。
3、大毛窟村,在城郊。村居山窟,昔多树木、草丛,据说常有老虎等动物出没;又本地俗称老虎为大毛或大猫,村名以此。
因寺观得名
1、天宁寺,在市区。《丽水县志》卷五载:“天宁万寿寺,在城东七里,唐景云二年(公元年)建。”一九五一年拆去。村以寺之简称得名,旧称天宁寺后。
2、上吉寺村,在市区。此地原有上吉寺,于一九三八年前后毁坏。而村建于清末民国初(-年间),以寺院名作村名。
3、仁和寺村,联城镇,坐落山弄。村以寺院得名。
4、资福村,在碧湖。该村古名芝溪、亦名资溪。据《丽水县志》记载,唐初县治设此,并建有资福寺,村以此得名。
5、紫阳观村。村以寺庙紫阳观而得名
6、关下,在市区。因村在昔日关帝庙下方,故名。村亦名干下
新中国成立后新建村命名
1、灯塔村,在市区。“灯塔”来自“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照耀各项工作的灯塔”。含意为响应党的号召,坚决走社会主义光明大道。
2、丽光村,在市区是一九五四年初级社的名称,含有走集体化光明大道之意。
3、平一、平二、平三村,在碧湖镇。解放初属九龙乡九龙行政村,一九六一年成立平原公社时,九龙村分建三个大队。以序数命名为平一、平二、平三大队
因色彩得名
1、紫金山,在市区。村建在紫金山脚,以山得名。山因土色故名。
2、黄畈村,在高溪乡。因村坐落山弄,有一片黄土田畈,故名。
3、红珠山村,在高溪乡。以村两边的山土均是红色,故名红朱山;后改为今名。
以物产得名
1、采桑村,在碧湖镇。历史上此地农民以养蚕植桑为业,故名采桑。
2、苞萝铺,在雅溪镇。村民多种苞萝(玉米)、番薯等农作物,昔住宅又用苞萝杆、茅草盖建,因名。
3、茶园村,在太平乡。坐落山地。多茶树园,村以此为名。
4、缸窑村,在高溪乡。相传村民制缸钵为业,历史较悠久,村以此得名。
5、瓦窑村,位于老竹镇。原筑有瓦窑,村民以烧砖瓦为业,故名。
6、老鸦矿村,因此地产老鸦银(方解石),坚白如玉,故名。
祈求平安吉祥得名
1、太平村,在太平乡政府驻地。据《丽水县志》卷三载,唐世乡人曾筑垒避乱于迤逦十余里的景寨山。因乡人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为盼望过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故以“太平”为村名。
2、节孝村。据《艾氏家谱》,村建于清。始祖艾广树由江西徙此,以其急公好义,遂以“妇道节为本,万行孝为先”之意,取村名为节孝。
因传说故事、历史典故得名
1、太平村,在太平乡政府驻地。据《丽水县志》卷三载,唐世乡人曾筑垒避乱于迤逦十余里的景寨山。因乡人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为盼望过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故以“太平”为村名。
2、节孝村。据《艾氏家谱》,村建于清。始祖艾广树由江西徙此,以其急公好义,遂以“妇道节为本,万行孝为先”之意,取村名为节孝。
因改名而得名
1、海潮村,在市区。此村原有一座古桥,两岸樟树成荫,因名黑桥,而村以桥名;一九四七年,村人认为“黑桥”两字不雅,取风水回应之意,以方言谐音改为海潮。今村头凉亭,仍存《好溪堰规》石碑(清同治五年重修)。
2、红桥村。旧名破桥。此地原有古老石桥,倾斜欲坠,村取名为破桥;因破桥二字不雅,一九七一年旧桥建为公路桥时,改称今名。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得名方式。为纪念祖居地而取名,如,雅溪镇的上黄村,此地古名梓川,明正统十年,始祖从湖北黄州迁来,为纪念祖地,改称黄村。一九八一年更名为上黄村;
掌上丽水联系方式商务合作电话(白癜风治疗方法有哪些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xs/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