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丽水市 >> 丽水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丽水地名来历的另类答案

来源:丽水市 时间:2018-7-3

看了标题,也许全世界的丽水人都会用板砖狠狠地砸向我。但是,在你举起板砖或石块砸下来之前,请先歇息一下,让我说出我的理由。

(处州府城图)

从丽水二个带“水”的城门说起

在浙江的西南面,栝苍山、洞宫山和仙霞岭交界之处,有一座叫丽水的城市。城南的“大溪”,汇集了龙泉溪、松阴溪、宣平溪、小安溪和丽阳坑水流,奔涌向东;城市的东面,还有一条从缙云方向而来的好溪也汇入大溪,遂浩浩荡荡往东南奔流,经青田从温州出海,形成了浙江第二大河——瓯江。如今这城南的大溪,已变成了波平如镜的库区,数年前,由于城东南面建了开潭电站,大溪蓄水,变成了“南明湖”。

曾长佑先生出生于龙泉,六七岁时,跟随父母来到丽水,住在大水门内当年的“仓前桥”附近。四十余年过去了,儿时在大水门边生活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他清楚地记得,在他十岁左右的时候,端午节的前后,几乎每年都要发一回大水。大溪里的水涨起来,仓前桥外的大水门就关闭上城门,关上的城门和沿江的城墙把大水挡在了城外。可是过不了多久,大溪里迅速上涨的洪水从西山(旧称小栝山,据说唐宋时处州府治曾设在那里,与东南面的万象山“岗阜相连”)和桃山之间的缺口处溪口村倒灌进丽阳坑,从已经毁损的左渠门那里漫进城中来(丽水城中的水,是从左渠门那里把丽阳坑水引入城内的)。于是城里城外都泡在洪水之中。因为年年发大水,见惯不怪,做小孩子的反而兴高采烈的,只感到好玩。大水一般要过一二天才退去,家中进了水,正好拆卸下木门和板壁,在水中洗一洗。

听曾先生这么说,我也感到有趣。于是继续听他聊。

丽水南面的城墙,就建在大溪北岸,说起来它还具有防洪的功能。南面城墙上,有三个城门,东头的城门叫迎春门,俗称厦河门;西边的,叫括苍门,俗称小水门;中间那个城门,叫南明门,俗称大水门。大水门地势要低一些,发大水时,城门内会被淹得厉害些;小水门地势相对要高,被水淹的地方相对也少一点。

“大水门”,“小水门”。

呵呵,听着这二个与水有关的城门,问题出现了:丽水的得名,与发大水有关吗?

取名的雅与不雅,皆有可能

在瓯江大溪边、如今号称“秀山丽水、浙江绿谷”的“丽水”,在古代,可能是取其“罹水”即“遭遇洪水”之意吗?对我提出的疑问,丽水乡土网周率先生摇着头坚决反对:一般地名都取美好意思的一面,不大可能取不雅的意思。

虽然没有得到支持,然而我的内心却很固执:取名的雅与不雅,皆有可能。

略举数例。

青田祯埠有村名“家狗买盐”,传说此地村中有条通人性的狗,某年冬夜冒雪去山下为主人买盐,归途死于暴雪,为纪念这条狗,村得该名。

莲都(也就是当年的丽水县)黄村东南面有村名“火烧”,因村民于此始建房时,建筑材料不幸被火烧毁,嗣后重新建村,得名火烧。

还是在莲都黄村的西北面,有个叫“草鞋坑”的村子,传说有兄弟俩在此地坑边丢失一只草鞋,为纪其事,取村名草鞋坑。

这些地名的来历,看起来只是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其名亦甚“不雅”。再举两例。

景宁有个叫“大都”的地方,是我一位同事的老家,现在淹没在滩坑电站水库里头了。那里因村处小溪(瓯江最大的支流)南岸,以溪水蓄而复流,故名大潴,方言“潴”“都”同音,故有今名。大都,并非什么大都会,只是一潭老是堵在里头流不出去的水而已,嘿嘿。

缙云流入大溪的“好溪”,在唐朝疏浚治理之前,就叫“恶溪”(原因后边再提)。

一切皆有可能。

(大水门)

“丽水”地名来历的二种经典说法

关于“丽水”这个地名的来历,有二种最经典的说法。

其一,是据《元和郡县志》:“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就是说,丽水,是因为那条从丽水东北方向的缙云,流向今之丽水的“好溪”——当年叫做“恶溪”的水流而得名。陈史英先生在《丽水缘何得名》一文,对此有详细的考证。

其二,“因县北七里有丽阳山,故以丽水为名”。赵治中先生在《处州史话》一书《栝苍.丽水.莲都》一文中,持该观点。清.道光版《丽水县志》卷二即有这样的表述。其出处,应该是《名胜志》;《浙江通志》卷二十一亦有相当的记载。

有趣的是,这二种说法,在年版的《丽水市地名志》及年出版的《丽水市志》(注:市为小市,即县)中,均将此两种说法一并搬将上来。大致是因为古书里头都有记载,而且看起来这两种说法都挺雅的,遂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搬抄上,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好了。

看来丽水地名的来历,是一笔糊涂账呀。

解开疑问的思路

在《丽水一些地名的嬗变》文中,在下开篇即言:每个地名的背后,似乎都有一个故事,或者带着一些烙印,或者要告诉人们它曾经的历史,或者更多。

那么,“丽水”这个地名的背后,是否还有其他的故事或曾经被人们忽视了的历史呢?

“丽水”的“丽”字,为何要读作lí呢?

多数的地名,是在产生或出现那个名字的时候,与当时的某些历史事物相联系在一起的。这话纯粹就是在下胡思乱想出来,没什么理论高度,只在上边举了数个例子聊作自证。站不站得住脚,请各位想一想自己出生的那个地方,它的地名的来历,再来验证一下罢。

于是在下就想,要搞清“丽水”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是翻开尘封的历史书页,瞧一瞧“丽水”这个地名出现的时候,是怎么一回事吧。

(古城,远处为厦河塔)

什么时候出现了“丽水”

清.道光版《丽水县志》卷二载:《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括州领括苍、丽水二县,丽水之名始见于此。

在隋朝之末,山东一位叫李子通的农民趁乱造反,七搞八搞霸占了“东到会稽(绍兴),南距岭南,西抵宣城(徽州),北达太湖””(抄摘自吴克裘先生所著《处州乡土史》)的一大块地盘。隋开皇九年()设立的处州,于开皇十二年改称括州,又于大业三年()改作永嘉郡,总之,这里也成了李农民的领地。唐高祖李渊建立李家朝庭后的第四年,眼中容不得沙子,灭了另一位同姓的造反农民李子通——李农民技不如人,打架认输,虽投降,命苦仍被诛。造反头子是宰掉了,剩下一大批造反小头目还是可以利用的,由于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及省下点杀人的气力,“为了安抚降臣而临时设置”了丽水县(陈史英先生如是说)。

又过了四年,到了武德八年(),形势安定,于是李家朝庭玩了一个把戏,把丽水县“省入”括苍县,让“丽水”这个县名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年后的大历十四年(),因括州和括苍县的“括”字,与新即位的德宗皇帝李适的“适”字(Kuò)同音,为了避讳,遂以隋时所置的处州作为州名,而以唐武德四年析置的丽水县名,作为括苍县名,以后一直沿用至今(后边这一段话,抄摘自陈史英先生《丽水缘何得名》)。

(大猷街南面府城城墙外,旧日教场圩)

假若最初的“丽水”县治设在资福,“丽水”地名来历的二种经典说法都站不住脚

武德四年,最初设置的丽水县,与当时的括苍县,分别位于哪个位置呢?博物馆出身的一位老师为我解开了疑问:括苍在东,括州的州治及括苍的县治,应该都当在古城(今丽水城东面,好溪与大溪水交汇处);丽水在西,县治当在资福。

找到这个答案的过程,相当的艰难。对括苍与丽水二县所在位置,多数书籍文字均语焉不详。翻查汪云豪先生《莲城话古今》一书“莲城渊源”“州郡沿革”一节,谓“隋开皇九年分松阳东乡置括苍县,县治在今平原乡资福”,然后又说,“唐武德四年,从括苍县分出部分地区置丽水县。县城设在瓯江北岸即今丽水城区”。按此说法,括苍当在西(平原资福那边),丽水当在东(今丽水城区)。这是一种说法。赵治中先生在《栝苍.丽水.莲都》一文作如是说:新增的丽水县在栝苍县西边,取名丽水县那也是在栝苍县改名丽水县,即中唐大历十四年()的事。小子愚顽,前半句话看明白了,后边的,又看糊涂啦。但有一点是看明白了的,研究丽水文史的大儒赵治中先生是持“丽水在西、栝苍在东”的观点。

也许,括苍与丽水的位置,仍旧是有争议的一笔糊涂账。但从《丽水县志》“丽水县故城,在今城西三十五里资福村,唐初置县于此”的记载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丽水在西、栝苍在东。

关于丽水县治设在资福的时间,《碧湖古镇》一书“资福(村)”一节中,说是有多年,记得赵治中先生写过文章对此予以否定。生长于碧湖的梅俊林先生对此说法亦不以为然:多年的时间,怎么没留下更多遗迹和文字记载呀?

在经历了长久的苦苦思索之后,我的脑瓜子七转八转,又转回到最初设置丽水县的资福。位于括苍县西面的丽水县(县治在资福),又怎么可能会把位于东边括苍县的二条水——丽阳坑和好溪(恶溪)——的名字搬过来作自己的县名呢?!

假若最初的“丽水”县治设在资福,“丽水”地名来历的二种经典说法都站不住脚呀。

大溪缘何改了道?

清.道光版《丽水县志》卷六“古迹”篇,第一条摆在那里的,就是“丽水县故城”:在今城西三十五里资福村,唐初置县于此。今其地有古城岗、县头山、旧城塘诸名。那县头山,以古县治在资福,山蔽其前,故名(同前书,卷三“山水”)。则此山当在资福的南面,没爬过,暂不知在哪个位置。但隔着一条瓯江大溪,资福村的南面,倒是有“上县头”、“下县头”二个村庄。《丽水市地名志》第页对“下县头”作如是介绍:相传古代大溪,流经碧湖盆地北边山麓,此地与唐朝丽水县治资福连成一片,且村坐落县治下头,故名。

如此看来,在古代,资福与上、下县头,是连在一起的;而瓯江大溪,并不在这个位置,“相传”那大溪,是“流经碧湖盆地北边山麓”。

真的是这样的吗?

与搞水利的老顽童冰筑雨巢说起此事,此兄大摇其头:没有可能!通济堰已经有年历史,也就是说年以内,不可能大溪从碧湖里面山脚过。要改道,也只能是南边小范围的改改。

有理呀。

看着大溪两岸的资福与县头,不禁要问:大溪缘何改了道?

溪流的改道,无外乎人工的改道与自然的灾害(比如发大水,比如闹地震)。在县治前边挖开一条大沟,让大溪从县治前边流过,又没有建什么水利工程,吃饱了撑的?

那么,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在古代,那里曾经发过大水,闹水灾(未能查到元之前丽水有地震的记载)。

在我的脑瓜子转了好多天之天,回头再翻查《碧湖古镇》,在该书第39页,找到如下文字:……在元朝大德元年(),因特大洪水,资福村被冲毁……这次“特大洪水”,府志、县志未能查有此记载,莫非出自资福一带当地的族谱之中?问号。

(大溪南岸远眺丽水城)

翻书。丽水这片土地,曾经发过惊人的大水

翻开《处州府志(标点本)》卷之二十五“祥异志”第页,一开头就是唐朝的事(再早的事,就看不到记载了)。上头赫然写着:

显庆元年九月,栝苍暴风雨,海溢,丽水溺死七千余人。

总章二年六月,栝州大风雨,海溢。

神功元年三月,栝州水,坏民房七百余家。

开成三年,处州平地水八尺有余。

灾难不断的丽水。

看到“海溢”二字,无由地联想起印尼和日本的海啸来。唐代记载这二次海溢,是海啸吗?没有答案。而对显庆元年九月那场导致“海溢”的暴风雨,清.道光版《丽水县志》卷十四“灾祥”篇有如是说明:《府志》括州、括苍、丽水称名并用,地域指实不明,唐季丽水人口无可稽考。据明《成化府志》成化十八年()丽水县人口为四万四千一十八口。以此推唐显庆元年()丽水溺死七千余人,疑几无遗类矣。

多么惊人的大水呀!一千多年前的丽水,七千余人口,几乎全部死精光!

同样惊人的大水,一次又一次地涌向这座城。无论是丽水县志,或处州府志,水灾的例子实在是多。

在南明山高阳洞里,有一块记载了丽水城遭遇大水的摩崖石刻:“大宋绍兴甲子、丙寅岁,洪水至溪暴涨,约高八丈,人多避于楼屋,误死者不可胜计,因记于石,以告后来。”究竟死了多少人,清道光《丽水县志》卷十四有如下记载:“绍兴十四年()八月,水高八丈,溺死三千余人。十六年,大水如前。”

毛传书先生在《见证丽水》一书中亦写道,“我就亲眼见过年小船停靠仓前刘祠堂脚的54.27米大水和年淹到到天后宫后寝的54.46米大水。那次大水我住的(天后宫后寝)天井边上小房间水深30多公分。”

水灾!水灾!不断发生的水灾!

这么多的遭遇洪水的事件,实在很值得纪念。也许,在武德四年之前,碧湖平原上的资福那里,曾发生过较大的水灾?没有根据,瞎猜一下。而显庆与总章二次“海溢”大难,都是发生在大历十四年重设丽水县之前。那样天大的大事,不是很值得纪念吗?“丽水”取其“罹水”之意,实在是很自然的事呀!

(南明山高阳洞摩崖)

治水,治水

唐宣宗大中九年(),五十三岁的段成式(政治家兼著名小说家,志怪小说集《酉阳杂俎》作者)从长安来到处州任刺史,他实地查看了“恶溪”河道,制订方案,一面组织民工疏浚水路,排除险阻,一面筑坝开渠,引水浇灌,兴建了好溪堰(政绩工程兼民心工程),治“恶溪”为“好溪”,变水患为水利。《舆地广记》卷二三对此有如下记载:缙云县……有好溪,本名恶溪,多水怪。唐大中中,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自去,因改曰好溪。在下没读过《舆地广记》,这段话是从《浙江民间故事史》中抄来滴。真是有趣了,志怪小说家段成式,一不小心,变成了另一篇“志怪小说”中的主角。年过去了,段成式的名字仍被丽水人民叨念着。

清.道光版《丽水县志》卷十四“琐缀”篇记载:处郡十邑之水,除庆元半入闽江,景宁半入青田,青田迳入瓯海。余皆汇于丽邑,经城东佛头岩以入青田。岩有峭石(意‘坚石’)横截中流,甚雨,则难于宣泄,故时有水患。《丽水市交通志》在“丽温航道”一节中有记载:民国元年()瓯江发生特大洪水,丽水水位高达海拔55.8米(警戒水位49米),大水门以下城墙被冲坍,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甚。年7月洪水,水位高至海拔54.96米,县城小水门、大猷街、大水门至仓前等街道可以行舟。年经省航运局组织一次比较系统的航道整治后,通航条件明显改善。赵治中等人所著的《处州史话》一书《厦河塔与巾山塔》一文写道:“解放后,政府专门组织民工,炸掉那块拦截洪水的岩石,洪水进城的机会就少得多了。”指的应该就是年航道整治这件事吧。

丽水城南面大溪岸边,有二座水障。清光绪二十九年()秋,府拨款余万文,建了厦河水障。这座水障,也许是在当年下河渡口旁边吧,如今或许静静地沉没于南明湖下面了(没去看过,胡乱猜下)。小水门(括苍门)外,大溪北岸,琵琶圩对面的“小水门水障”,如今是一处文物保护点,当地人称其“水障角”。这座水障建造的年代更久远了,清.道光版《丽水县志》说,“先是郡城屡遭水患,元大德七年()有异人不知所自来,鸠资垒石,捍御上流,使毋横决入城”。多年过去了,小水门水障,依然是南明湖畔一道独特的风景,它见证了这座城市曾经的水患和人们为抵御灾难所作的努力。

结语

已经扯得够远的了,到了该闭嘴的时候了。请再等一下,马上就好。

十多年前,父亲送给我一本《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年版)。请翻开该书第57页,我们发现,“丽”,是一个多音字,其一,是发lì音,什么意思,不用我说,你也会明白;其二,是发lí音,这是一个通假字,就是“罹”,“遭遇”的意思。当然,百度一下,也是能找到相同的答案的。

丽水,就是罹水,一座曾经遭遇水灾的城。

扯完了,请拍砖砸板罢。

(本文多次出现“括苍”和“栝苍”,搞得我自己都很晕。在下闲得发慌,曾作过一些考证,认为“括”即“栝”,是同一个字,“括苍”即“栝苍”,是一码事,请跟着我一块晕吧)

来源:卤知盛痴心石头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治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uishizx.com/lssly/2381.html